外資加倉中國!挪威央行成內資險企第五大股東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曹媛 深圳報道
外資正持續“加倉”中國。
近日,港交所披露易數據顯示,NorgesBank(挪威央行)增持衆安在線134.81萬股(6060.HK),每股平均價爲17.7718元,涉資2395.8萬港元,H股持股比例增至5.07%,在總股本中的持股比例升至4.92%。
增持完成後,挪威央行也將躋身衆安在線的第五大股東。
衆安在線是中國首家互聯網保險公司,由螞蟻集團、中國平安和騰訊“三巨頭”於2013年聯合發起設立。截至8月14日收盤,衆安在線今年漲超56.62%。
今年以來,中國資產對外資吸引力攀升。據國家外匯管理局披露數據,2025年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101億美元,扭轉此前淨減持趨勢,花旗、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多家外資金融機構也陸續上調了中國股票評級。
挪威央行大幅增持,衆安在線大股東“座次”重排
今年,在挪威央行增持完成、H股配售完成、原股東減持等一系列變化後,衆安在線的大股東“座次”將重新排列,前五大股東將是——中國平安、深圳市加德信投資有限公司、螞蟻集團、騰訊、挪威央行。
除被增持外,衆安在線今年也遭多位大股東減持。今年6月24日,螞蟻集團減持衆安在線3375.48萬股H股股份,持股比例從10.01%降至7.63%。
大股東減持套現兩天後,衆安在線宣佈“募資”。6月26日,衆安在線宣佈以每股18.25港元配售新股,增資約39億港元,配售完成後,衆安在線已發行股份總數由14.7億股增加至16.8億股,其中已發行H股總數由14.2億股H股增加至16.3億股。
配售新股增資後,股東股權也被稀釋。因此,螞蟻集團在總股本中的持股比例也進一步降至6.43%,從曾經的第一大股東退居至第三大股東,中國平安成爲衆安在線第一大股東。
8月6日,騰訊減持415.92萬股衆安在線H股,對衆安在線H股的持股比例降至5.76%,在總股本中的持股比例降至5.58%,目前是衆安在線的第四大股東。
優孚控股則分別在今年5月、6月分別兩次減持共1751.02萬股。減持完成後,優孚控股所持衆安在線股份數量降至6738.98萬股,退出前五大股東行列。
8月7日,挪威央行買入134.81萬股衆安在線股份,持股數量達到8289.27萬股,持股比例升至衆安在線H股股本的5.07%,在總股本中的持股比例達到約4.92%,將成爲衆安在線第五大股東。
至此,衆安在線的前五大股東持股情況將爲:中國平安持股8.90%、加德信持股7.93%、螞蟻集團持股6.43%、騰訊持股5.58%、挪威央行持股4.92%。
近日,摩根大通發表研報,首次給予衆安在線“增持”評級。2024年,衆安在線總保費人民幣334.17億元,同比增長13.3%。按總保費計,衆安保險在國內財險行業的排名提升至第八名。今年上半年,衆安在線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額爲139.18億元,同比增5.3%。
外資加倉中國資產,受多重因素驅動
今年以來,中國資產對外資吸引力攀升,挪威央行增持衆安在線便是一個典型案例。
“今年外資大舉買入中國股票和基金,主要是中國上半年經濟超預期的表現,內需拉動明顯,政策環境持續開放,加上A股估值低、成長潛力強,全球資本正在從美股轉向新興市場找機會。”安邦智庫(ANBOUND)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楊希特分析稱。
中誠信國際研究院研究副總監汪苑暉告訴記者,外資看多中國主要受四重因素推動:一是國內經濟基本面穩健,上半年中國GDP同比增長5.3%,二季度內需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爲77%,環比提高17個百分點,經濟結構優化疊加擴內需政策逐步顯效,鞏固了外資對中國資產長期增長的信心。
其次,持續推動金融市場開放深化,滬深港通、債券通等互聯互通機制持續優化,外資參與便利性提升,並且中國債券、股票市場規模均居全球第二,金融產品豐富、流動性強,爲外資提供多元配置選擇。
另外,國內估值優勢與全球資本再平衡需求,當前MSCI中國指數遠期市盈率僅爲12.5倍,顯著低於美股納斯達克的28倍,隨着中國經濟逐步企穩向好,企業盈利預期上修至7%-9%,疊加《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等政策支持,吸引外資加速佈局;同時,美聯儲降息預期逐漸升溫,進一步推升外資從高估值美股轉向新興市場的配置需求,中國或是首選目的地。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但人民幣資產走出了“獨立行情”,近年來國際金融市場波動不斷加大,在全球開展更加多樣化、分散化的資產配置尤爲重要,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1.9%,人民幣資產收益表現獨立、幣值穩定,降低了匯兌風險,成爲全球資本分散風險的重要工具。
外資配置呈現“股債並重、聚焦核心賽道”等特點
“今年以來,外資配置呈現‘股債並重、聚焦核心賽道’特點。”中誠信國際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晨告訴記者。
股票方面,2025年上半年,外資淨增持境內股票和基金達到101億美元,一舉扭轉了過去兩年總體淨減持的態勢,更加偏好科技創新、高端製造等高景氣和政策大力支持的板塊。
債券方面,外資持有境內人民幣債券的總量已突破6000億美元,處於歷史較高水平,期限上更加偏好中長期配置。
具體從行業板塊來看,楊希特注意到,高股息資產受外資追捧,連續三年股息率超5%的銀行、電力及公用事業板塊被外資“瘋搶”。此外,科技製造和綠色能源成主線,外資重點增持半導體、新能源車、AI算力等成長領域,政策紅利與國產替代推動產業升級。
多位受訪人士均表示,整體來看,國際資本對中國資產配置呈現多元化趨勢,其背後原因在於中國經濟長期基本面向好,尤其是DeepSeek的橫空出世重構全球競爭格局,帶來中國資產重估和敘事的改變。
疊加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加劇下,人民幣資產估值較低、收益表現較爲獨立,或成爲國際資本風險分散的重要工具,中國資產對外資的吸引力持續攀升。未來隨着金融開放深化和人民幣國際化推進,外資配置比例仍有較大提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