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賣爭端升級考驗多元平衡能力

證券時報記者 王小偉

隨着京東“攻擂”外賣市場,以美團爲代表的老牌玩家堅決“守擂”,互聯網平臺開始上演數年未見的外賣爭奪戰。雖然市場此前已經預判到美團與京東之間會競爭,但從近日諸多事件來看,爭端已經升級,並向白熱化的新階段演進。

效仿雷軍爲小米汽車車主開門,京東創始人劉強東親自下場送外賣。雖然有“作秀”的質疑,但這一操作無疑爲京東贏得一輪流量與美譽度,進而在與美團等平臺的競爭中另闢一條路。

更有標誌性的事件,則是對於平臺騎手“二選一”與否的隔空博弈。從目前媒體覈實情況看,受訪的大部分商家和外賣員依然全平臺覆蓋,一些騎手會多平臺接單。目前雙方以此爲焦點持續爭奪——美團方面否認了封殺騎手去某平臺跑單等消息,京東更是直言加大全職騎手招聘力度,未來三個月將招聘名額由五萬名提高到十萬名。

如果說此前多爲暗自較勁,這些動作則說明,美團與京東方面的矛盾趨於公開化,雙方都開始對對方“打法”正面硬剛。

外賣市場的爭端升級,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產業演進和企業運營邏輯的必然結果。京東電商天花板降低,亟需通過高頻外賣業務提升用戶黏性,甚至實現反哺;而美團爲防禦京東入侵,也不得不強化對運力與商家的控制,護住自身基本盤。

可以肯定的是,爭端升級必然帶來格局重塑。目前的中國外賣市場,美團份額超過半數,“一哥”地位始終未被撼動。

隨着京東的迅猛攻勢,尤其在百億補貼、“五險一金”條件下,此前由餓了麼、美團等主導的外賣市場格局,或被改寫。同時不僅騎手,各方針對外賣商家、消費者各端的爭奪,或還將出現新的激戰。

目前來看,京東和美團的“外賣大戰”,大概率無法避開“燒錢”環節。這與幾家平臺現金流充足密切相關。從歷史維度來看,這與此前中國電商、團購、網約車、共享單車等互聯網“新物種”出現時的打法也大致相同。

但需注意的是,要想短期內通過補貼、促銷的形式快速提高單量,不太現實。有限供給和峰值即配纔是外賣行業的“痛點”,新平臺想要規模化發展,可能還需要投入更多成本,纔有機會做到萬億規模。

與市場普遍關注到的劉強東親自送外賣、騎手平臺“二選一”等話題不同,外賣市場的競爭,從更深層次來看,至少取決於三大能力的平衡,包括物流效率、技術耐力、社會責任等諸多維度。對於所有參與者而言,更立足長遠的做法,如何推動多元業務創新,提速企業戰略轉型,迴歸價值創造,往往更具有“基石”意義。

例如,效率競爭就應該擺在與流量爭奪同等甚至更爲重要的位置。在這方面,無論是美團優化算法提升配送效率,還是京東探索無人配送技術等,都說明技術投入和效率擡升纔是通往長期制勝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