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 神刀手/換心權威魏崢 行醫50年換心500顆

魏崢手掌長寬17.5×14.5公分。記者蘇健忠/攝影

魏崢說,心臟外科醫師的使命,就是救人。記者蘇健忠/攝影

國防醫學院第二名畢業的魏崢,當年原想當內科且是精神科醫師,但第一名選了內科,他只好選擇走外科,而外科最熱門的是泌尿外科、一般外科,甚至整形外科、大腸直腸外科,都被學長選完,只剩下「最冷門」的心臟外科。那時的手術沒有現在進步,當心髒外科醫師等於天天在「收屍」。

有一天,魏崢跟着當時三總心臟外科主任俞紹基巡房,主任對他說:「就是你了,加入心臟外科吧。」身爲軍人就是服從,因此他「硬着頭皮都要選」。俞紹基就成爲他的啓蒙老師,除了訓練他的外科技巧,還要求他寫論文走上教職,可說是臨牀與教學並進。在行醫路上,魏崢勤奮努力,32歲即升上三總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喜歡挑戰 充滿了成就感

選擇心臟外科是否爲正確選擇?魏崢坦言,「我不知道,人生的路不可能走第二次。」但他認爲自己適合做一名心臟外科醫師,原因有三:一是認命,不會和別人比較,只想好好的把眼前工作做好;二是不在乎錢,心臟外科賺不了錢;三是喜歡接受挑戰,當完成別人無法完成的手術時,內心充滿了成就感。

魏崢的第一例心臟移植成功手術,歷經波折。當時捐贈者的心臟收縮狀況不好,擔心移植失敗,讓他一度猶豫。他打電話請教在芝加哥大學的學長、麻醉科權威林重遠教授,鼓勵他「機會來了,就要把握住。」並建議調整捐贈者心臟用藥。

魏崢依建議努力一夜後,第二天捐贈者的心臟功能完全恢復正常,立刻進行換心手術,從摘下捐贈者的心臟到完成移植,只花了58分鐘,順利完成心臟移植手術,更寫下臺灣首例換心成功存活的紀錄。

魏崢(左)正在進行心臟手術。圖/魏崢提供

「進行每一臺換心手術時,腦海中都會考量手術過程、捐贈者及受贈者狀況,許多被其他醫師認爲不適合移植的心臟,在我的手上移植成功,是我憑直覺與經驗判斷,選擇全力拚搏。」魏崢說,部分醫師對於捐贈者心臟品質要求太高,但受贈者已命在垂危,必須緊急移植,救人性命。

除換心手術,魏崢更擅長冠狀動脈繞道、瓣膜及主動脈置換等手術,手術時間最長的一臺是同時置換三尖瓣與主動脈,術後他留在病人的病牀旁,包括手術及觀察時間長達20多小時,「對於還有機會可以活命的患者,我一定拚盡全力,把病人救回來」。

按摩病人心臟 曾達6小時

魏崢更曾用手直接按摩患者心臟長達6小時。那時他是住院醫師,接受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的患者,一度心跳暫停,他直接按摩心臟,病人就醒過來,手一停病人就昏迷,他只好不斷地按摩心臟,按摩到手都抽筋了,現場醫師輪替持續6小時,隨後手術成功,才把患者救回。

「心臟外科醫師的使命,就是救人。」魏崢說,心臟外科醫師必須有使命感、責任感,他從醫以來,每月都開檢討會議,開誠佈公檢討失敗案例,塑造團隊文化,已持續50年。學習別人手術失敗的經驗,分享自己手術失敗的經驗,纔會進步,「醫師的面子不重要,病人的性命比什麼都重要」。

教學無保留 關注AI應用

魏崢說,人都會老,現在就是積極訓練年輕醫師,無私的傳承,教學毫無保留,傳承與創新並重,像建立心室輔助器的標準流程、訣竅,或是主動脈剝離、心肌肥厚症等手術,希望年輕醫師超過自己,讓臺灣心髒外科手術更向前邁進。「如果以後我需要心臟手術時,可以放心的讓年輕醫師開刀」。

魏崢相當關注醫學創新與AI應用,認爲應將正確經驗與方法加以撰寫並公開,讓AI累積準確資源,應將臨牀經驗以科學或影音形式分享,並在國際會議或直播示範手術,推動透明、開放的學習文化。前輩經驗寶貴,但AI可整合全球經驗,讓後輩及全球心臟外科醫師受益。

魏崢

●年齡:75歲

●現任:振興醫院院長

●紀錄:

1988年帶領心臟移植團隊完成首例臺灣長期存活心臟移植案例

1998年完成全球首例自體心臟移植

2001年全球首例以不輸血方式,爲2歲幼童成功移植心臟

●手術次數:

換心超過500顆

●手掌長寬:

17.5×14.5公分(東方成年男性18×18公分)

▪ 報稅進入延長期最後一個月! 錯過小心面臨滯納金 ▪ 今年報稅怎麼繳纔不吃虧? 2025新制亮點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