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崢不只救心 也修補醫療大環境

振興醫院院長魏崢。(鄧博仁攝)

在手術燈下,他是冷靜沉着、判斷精準的心臟外科權威;走下手術檯,他用最樸實的語氣談醫療、談人生。今年75歲的振興醫院院長魏崢笑說,自己最怕人家問養生秘訣,因爲只要一上刀,就不可能準時吃飯。他每天只睡5.5小時,因此力求睡眠品質,才能維持整天的專注和體力,悉心守護每一位病人。

魏崢是國內心臟移植權威,1994年首度擔任振興醫院院長,後於2019年再度出任。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他,仍堅守臨牀第一線,目前每週仍有2天時間開刀。

外界總是想像,「外科醫師的手」需要細心呵護。魏崢笑說,其實沒有這麼嬌貴,還是會做家事,更沒有保險,自己的手這輩子被針戳過幾百次,也曾面臨感染風險,平常更沒有特別鍛鍊雙手,「反而是如果打完網球來開刀,手會發抖!」

魏崢認爲,外科的精髓不只是手的靈巧,更是腦中的邏輯判斷,下一步該怎麼做?出血時如何處理?從哪裡開始縫?下刀要多深?這些都要靠經驗累積。相較於其他外科大多是「切掉」東西,心臟外科則是「重建」或「修補」,就像是做藝術品,做完之後自己欣賞覺得還不錯,這就是心臟外科醫師的成就感所在。

不僅用雙手修補心臟,魏崢也用理念修補醫療環境的裂縫。「其實我脾氣不好」。他回想自己年輕時也會跟病人生氣,但多年臨牀經驗讓他明白,生氣只會傷害自己,也辜負了病人對醫師的信任。他也期盼社會大衆對醫護人員多一點體諒和呵護,不能什麼都要求服務到家,臺灣的醫療在健保制度下能有今天的成果,已經非常不錯了。

魏崢提到,身爲財團法人醫院,能夠將盈餘直接回饋給員工,讓醫護人員在被善待的環境中,自然願意對病人更好。面對醫療環境惡化、急重症人才短缺的情況,他認爲「興趣」仍是年輕醫師的首要考量,而自己身爲資深醫師,有責任提醒社會給予醫療人員多一點支持。

談到醫院未來願景,魏崢強調,不能因爲成本而不提供最好的照顧,這是醫院永續經營的基礎。目前振興醫院正在興建第三醫療大樓,未來將集中心臟病房與手術室,打造更完整的心臟照護體系,同時,振興醫院着眼於國際醫療,期望吸引東南亞、歐美病人,讓世界看見臺灣醫療的實力。

談到心臟外科的前景,魏崢相當看好「全人工心臟」的發展潛力。早在1996年,他就成功使用人工心臟在病人身上,2周後再接受心臟移植,後來這位病人延續了19年的生命。

「我們做得太早,當時有些保守的人說我們做過頭」。但魏崢不諱言,臺灣每年可捐贈的心臟不到百顆,遠遠不足需求,因此未來必須尋找替代方案。他相信在可預見的將來,只要材料科技有所突破,或許能夠像換零件一樣,用人工心臟直接替換損壞的心臟,爲心臟衰竭病人找到另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