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喊「再得一座諾貝爾獎」 楊振寧看淡:民族自信更重要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辭世。圖/本報資料照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辭世,着有《楊振寧傳》的資深科學文化工作者江才健指出,楊振寧雖以1957年獲諾貝爾獎聞名,但其實覺得各界不應太在乎得獎一事,曾說自己這生最重要的貢獻是打破了中國人過去覺得不如人的心理,認爲這比他個人得獎重要。

江才健認識楊振寧40年,私交甚篤,曾在楊振寧鼓勵下寫《吳健雄傳》,1998年開始爲楊振寧寫傳,爲此在美國待了一年。他形容楊振寧平時非常隨和真誠、完全沒有架子,對任何人都很客氣,且不是刻意的客氣,而是很自然,就像楊曾在文章中說自己最喜歡的四個字「寧拙勿巧」那樣。

中研院物理所所長張元翰說稱楊振寧是「愛因斯坦級的科學家」,且「楊—米爾斯理論」重要性更勝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江才健大表認同。他指出,早在楊振寧90年代得富蘭克林研究所鮑爾科學成就獎時,該獎給他的評價就說楊最重要的理論是「楊—米爾斯理論」,認爲此理論重大性等同19世紀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與20世紀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許多人因「楊—米爾斯理論」重要性更勝「宇稱不守恆」,常爲楊振寧抱不平,認爲他應該再得一次諾貝爾獎。江才健解釋,愛因斯坦也是以光電效應而非更重要的相對論獲獎,至於楊振寧沒再得第二次諾獎,是因諾獎後來規範改變,不再給同個領域給同一人兩次獎。

但最重要的是,楊振寧常鼓勵各界不應該太在乎得獎,還曾表示比起得獎本身,他最重要的貢獻是打破中國人覺得自己不如人心理,沒那麼看重名。江才健說,楊振寧更難得的是不僅對榮耀看得不重要,生命最後三年還曾說人的生命也許也不這麼重要,顯示已超越一切,令他很感佩。

江才健也說,其實楊振寧拿諾貝爾獎時,都還是領中華民國護照,沒入美國籍。不過楊1964年入美國籍後,就沒有中華民國國籍,2004年回到中國。

2022年是江才健最後一次見楊振寧,後來才意識到那就是就最後一次,因爲楊之後基本上就不見外人。江才健說,他與楊振寧多年相交一直很愉快,因爲楊除了平易近人、尊重不同階層人士,還很關心社會,也會聊八卦,毫無刻板印象中的蛋頭學者樣,「我見過的國內外科學家,這樣的確實少。」他與妻子翁帆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兩人相處十分自然。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辭世,圖爲他2002年來臺時,看好友江才健爲他寫的《楊振寧傳》。圖/本報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