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寬高素質藝術人才成長路

藝術職業院校的發展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和文藝規律,緊扣時代脈搏,迴應人民需要,服務文化傳承與創新。爲此,成都藝術職業大學在馬克思主義文藝觀的指引下,堅守藝術標準,緊跟時代步伐,持續調整和優化專業設置與課程體系,以不斷適應社會文化發展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同時積極開展國內外交流與合作,搭建藝術交流的橋樑與平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創新與國際傳播,並注重將藝術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深入基層、服務人民,用藝術的力量傳遞正能量、弘揚主旋律,有效拓寬了高素質藝術人才的成長之路。

首先,建設藝術特色與地方特色深度融合的專業體系。專業建設是學校內涵式發展的核心任務,因此學校遵循藝術發展規律、主動順應時代趨勢,不斷優化調整專業設置。一方面,立足四川蜀繡、川劇等豐富的文化藝術資源開設相關專業,持續推動地方文化傳承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另一方面,順應現代藝術發展潮流,增設了數字動畫、數字媒體藝術、動漫設計等新興專業,滿足市場對創新型藝術人才的需求。

其次,構建多元融合的高素質藝術人才培養新模式。學校秉持“科技賦能藝術、藝術傳承文化”的人才培養理念,不斷拓展跨學科專業交叉、非遺傳承、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多元培養路徑,打造傳承與創新並重的複合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一是開展跨學科專業培養,打破傳統學科專業界限,立足於時代需要、行業需要、人民需要,豐富育人資源、拓展育人場域,如在數字媒體藝術專業中融合了計算機技術、藝術設計和影視製作等多學科知識,使學生既能掌握數字技術的應用,又具備藝術創作的能力,從而快速適應數字時代對高素質藝術人才的需求。二是開展非遺傳承培養。學校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資源,針對蜀繡、竹編、川劇等非遺項目,與非遺傳承人、行業專家合作,採用師徒制、工作坊等教學形式,讓學生“零距離”學習傳統技藝,傳承非遺文化。三是注重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如在藝術設計、文化創意等專業中,引導學生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理念、市場需求相結合,開發具有時代性、創新性和現代文化內涵的作業作品,不斷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作熱情,立足專業教育培養新時代青年學生的文化自信和藝術類人才的職業核心素養。

再次,打造具有地方文化底色和傳統文化底蘊的課程體系。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上,切實加強大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課程的教學安排,同時開設如巴蜀文化、川西民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課程,讓學生深入瞭解本土文化,全方位提升學生文化素養,增強文化認同。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注重將傳統文化深度融入專業教學,如服裝設計專業融入了蜀錦、蜀繡等傳統工藝課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增加了傳統園林建築文化課程,使學生在掌握專業技能的同時,主動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此外,不斷加大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建設力度,通過舉辦校園文化藝術節、學術講座、藝術展覽等活動,爲學生提供豐富的文化藝術體驗,拓寬學生成長成才通道。

最後,完善進社區、進大賽、進企業“三進”實踐育人體系。一是常態化組織學生開展進社區藝術實踐活動,舞蹈學院、音樂學院等二級學院師生經常性走進社區,爲居民帶去精彩文藝演出、豐富社區文化生活的同時,還能瞭解基層民生需求、增強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二是堅持以賽強技、以賽促教,學校建立了完備的競賽指導與激勵機制,師生在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中屢獲佳績,學生的專業技能得到了鍛鍊提升,學校的教學成果也得到了檢驗展示。三是堅持供需對接、優先就業導向,通過建立校內外實訓基地、開展校企訂單培養、實行現代學徒制等方式,不斷加強與行業企業合作、促進產教深度融合,並與企業共建技能大師工作室,邀請企業一線技術人員和非遺傳承人沉浸式參與教學和實踐指導,特別是依託實習與就業聯動機制,培養了如《哪吒之魔童鬧海》執行製片人劉潘等一批優秀校友。

(作者系成都藝術職業大學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12日 第03版

作者:余天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