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藝術之光照亮成長路

近日,在全國第八屆中小學生藝術展演活動中,歷城二中一舉斬獲聲樂、器樂、舞蹈三大賽項的一等獎及三項優秀創作獎,獲獎數量位居全國首位。看着學生在舞臺上自信大方的表演,歷城二中藝術團團長趙立秋的眼角泛起淚光。從漏雨的鄉村教室到高雅的藝術殿堂,從他人質疑的目光到學校美育格局的締造,趙立秋用25年的堅守,讓上萬名城鄉學子在藝術星空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座標,她也因此獲評“全國優秀輔導教師”和“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

甘做藝術教育的“拓荒者”

2000年夏天,18歲的趙立秋回到家鄉的村小做了一名音樂教師。當時的她內心只有一個質樸的念頭:學了一些本領,想教給更多的孩子。

那是一所只有12間平房、操場由沙土地鋪成的學校。看着學校,她仍感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這裡是她夢開始的地方。3年內,趙立秋先後組建起了鼓號隊、舞蹈隊、合唱隊、美術社團,並在2002年獲評山東省中小學生器樂舞蹈專場比賽一等獎。

在村小搞藝術,困難可想而知。沒錢買服裝道具,就自己做;孩子基礎弱,就一點點教;沒有錢參加培訓,就到其他學校蹭。就這樣,10年間,她靠着驚人的毅力帶學生斬獲了越來越多的省級一等獎。

2010年調入歷城二中時,趙立秋也遇到了一些人的不理解。“有的老師覺得我們搞藝術教育是不務正業。”趙立秋笑着回憶。她像獵人般在教學樓“逮”苗子,利用課間反覆與班主任溝通,最終湊齊了18個學生,在一間空屋子裡開啓了圓夢之旅。

爲了帶好這支隊伍,她披星戴月。暑假集訓期間,她更是與學生同吃同住。從此,孩子們都喊她“趙媽”。她也曾不顧形象蹬着三輪車渾身大汗買回來一車又一車的西瓜,爲孩子們開起了免費“西瓜鋪”。

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舞蹈團打造出的作品一鼓作氣拿下了當年的山東省藝術展演舞蹈類一等獎,並獲得政府部門頒發的泰山文藝獎。

舞蹈團的成功逐漸爲藝術教育贏得理解和尊重。隨後,她接連成立合唱團、國樂團等藝術社團,並不斷豐富各類藝術課程、藝術活動,藝術教育在學校形成燎原之勢。

“雙線育人”爲學生灑下“兩道光”

2017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學校藝術團組建完成,趙立秋帶領團隊開始了又一次升級:48名專業教師組成的“美育特戰隊”正式成立,近500人的藝術團涵蓋舞蹈、國樂、合唱等領域。趙立秋堅守的“雙線育人”模式也開始顯現威力:文化課與特訓精準銜接,舞臺表現力與人格養成深度融合,讓“藝術團”逐漸成爲學校的一張閃亮的育人名片。

在原創舞蹈《夢荷》的27次音樂重構中,學生們見證着藝術追求的極致。“爲了將一個簡單的動作做到極致,趙媽與我們反覆打磨了一個星期。”參加過節目排練的畢業生都記憶猶新。這種近乎偏執的匠心,鍛造出了連獲省級、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的“夢之隊”。

更令人驚歎的是,藝術團成員的綜合素質發展也始終保持在年級前列。孩子們主動抓住一切臺前幕後的空隙時間學習,“後臺寫作業”成爲他們的巡演傳統。

在趙立秋心裡,藝術應該在孩子身上灑下兩道光。“一道是舞臺之光,一道是陽光。前者讓孩子們自信綻放,後者讓孩子們拼搏、奮進。既能在舞臺上昂起頭,又能在生活中俯下身子。”趙立秋說。

趙立秋的這種精神,也在藝術團孩子心中紮了根。學生畢欣在畢業後,又以藝術教師的身份迴歸到趙立秋身邊。學生趙雅雯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我自豪,我有了不起的母校和老師,我將加倍努力,做更了不起的我。”

讓美育成爲教育公平的溫暖註腳

在2024年曆城二中“勤志之夜”草地音樂會上,鹿先森樂隊的電吉他聲與二中民樂團的編鐘共鳴,近萬名學生上演大合唱;百餘場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大師課、名師工作室授牌……趙立秋用“三顧茅廬”的誠意,將優質藝術資源引入這所縣域高中校園。

除此之外,趙立秋還帶領藝術團發揮龍頭引領作用,持續對區域薄弱學校定期送教送研,惠及上萬名學生。近幾年,歷城二中藝術團已輻射整個歷城區學校。

趙立秋自稱“黑煤球”,這自然是一種幽默的自我調侃,但她身上確有一股執着不撓的勁頭。從一個人的堅守,到一羣人的同行,從一間教室的變革,到一個區域的高歌,趙立秋用25年詮釋了新時代美育踐行者的力行擔當。做託舉夢想的土壤,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獨特的光芒,這是她的信仰,也是教師最美的模樣。

《中國教育報》2025年04月22日 第03版

作者:本報記者 魏海政 通訊員 範開雲 江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