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理財術-退休宅+現金流 退休理財出新招
專家指出,許多銀髮族正將「居住」視爲理財的重要一環,透過出售市區老宅、換購郊區較新且好管理的退休宅,不僅改善生活品質,還能將剩餘資金轉化爲養老金,形成「退休宅+現金流」的雙軌規劃模式。圖/美聯社
退休族置產理財三大要點
隨着高齡化社會到來,臺北都會區退休族的理財策略正悄然改變。專家指出,許多銀髮族正將「居住」視爲理財的重要一環,透過出售市區老宅、換購郊區較新且好管理的退休宅,不僅改善生活品質,還能將剩餘資金轉化爲養老金,形成「退休宅+現金流」的雙軌規劃模式。
銀髮族普遍操作方式爲「資產活化」將市中心的老宅出售後,換購屋齡十年內的電梯大樓或新宅。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銀髮族喜歡的物件多位於北投、士林、天母、淡水與紅樹林等區,兼具交通便利、醫療資源與生活機能。若準備1,500萬至2,000萬元,足以購得條件不錯的適合二人居住或獨居的退休宅;1,000萬至1,500萬元也是可以能找到合適標的,餘下資金則可轉入退休金池,增強財務安全感。
由於退休族貸款不易取得,銀行承作意願低,因此多數銀髮族採取「低槓桿」策略,以資產置換而非舉債。這樣不僅降低財務風險,也能保留一筆現金,作爲應對醫療、長照或意外支出的資金來源,相較於揹負貸款,這種操作更符合退休階段追求「安心」與「流動性」的理財原則。
雖然近年租賃型養老宅有成長,但不少退休族仍偏好自購。陳金萍分析,原因在於自購住宅屬於一般房產,具備轉手彈性,未來若子女承接或轉售皆無限制;相比之下,租賃型養老宅雖省去購屋壓力,但需長期繳交租金與月費,缺乏資產增值與轉手空間。對追求資產傳承的家庭而言,自購更符合「理財兼傳承」的需求。
臺北市仍有大量無電梯公寓,加上都更進度緩慢,銀髮族對電梯大樓需求強烈。專家預期,未來五至十年,隨着退休人口增加與少子化影響,退休宅市場將穩步成長。對退休族而言,換屋不僅是居住選擇,更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既能提高居住舒適度,又能將不動產轉化爲現金流,滿足「養老金+居住」的雙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