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資場不足 高雄建築廢土無處去
美濃大峽谷遭回填廢棄物,橋頭地檢署檢察官帶隊開挖釐清廢棄物填埋狀況,發現黑色污泥夾雜紅磚。記者巫鴻瑋/攝影
檢警近期查緝農地盜採砂石、濫倒廢棄物,引發高雄建築廢土無處去化連鎖效應,建商、清運業與營造業均陷困境,抱怨全市至少廿二處工地停工,每公噸廢土處理費從數百元飆漲至二千八百元,呼籲政府正視合法土資場不足的窘境,設法解決,否則流向農地恐製造更多污染。
高雄市政府建管處指出,已與國土管理署研商,爲解決營建剩餘土石方去化問題,短期會成立公辦土資場,中期配合高雄港計劃填海造陸,長期會滾動盤點,檢討土石方最終去處。
立委林岱樺十七日針對建築廢棄物及農地廢棄物掩埋亂象舉辦協調會,營建業粗估高雄至少有廿二處進行開挖作業的建築工地,因土石方無處去化而停工,林岱樺要求中央與高市府兩週內提出解決方案。
營造業者表示,營建廢棄物複雜,像混凝土塊、紅磚仍可再利用,但高雄市政府和土資場業者協商,準備將紅磚列爲R類(公告應回收的再生資源)收費,將導致營建成本大增,茲事體大。
業者無奈地說,近年廢土處理費大幅上漲,例如拆一棟透天厝約產生五百公噸土方,過去一公噸清運費僅數百元,如今漲至二千八百元,成本動輒破百萬元,營造業現在又遇上廢土無處去化的窘境,正在興建的工程大受影響,甚至可能造成施工安全隱憂。
高雄市營造公會秘書長林佩樺說,市府要求清運車輛加裝GPS、填寫三聯單,每月記錄運作等規範大家都認同,問題是合法土資場不足,恐導致部分廢棄物濫倒,最終流向農地,製造更大污染。
「國內沒有足夠的堆置場與最終處理場,纔會發生廢土流竄。」林佩樺說,現在清運業、營造業等,「整條產業鏈都在喊救命」,應從國家層級設立最終處理廠,完善廢棄物分類與再利用機制,保障土方去化的合法通路。
高雄市營建剩餘土石方資源處理公會林瑞益說,營建混合物可能含磚瓦、砂土、玻璃或飲料瓶等物,處理完畢才外運,但第一線查緝人員無法接受廢土出現任何夾帶物,一律視爲廢棄物並依廢棄物清理法處理;土資業者要達成百分之百分類幾乎不可能,除非耗資天價成本才能辦到,應至少存在百分之三的雜質容許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