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站起來頭暈小心「姿勢性高血壓」 醫:死亡風險高87%

▲醫師提醒,姿勢性高血壓死亡風險更高。(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突然從椅子上站起來,就感到一陣頭暈、眼花?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低血壓」,但其實也可能是比較少被注意的「姿勢性高血壓」。醫師提醒,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

減重專科暨家醫科醫師許芷瑜指出,目前普遍認爲從坐姿站起時,收縮壓上升≥20mmHg爲姿勢性高血壓標準之一,並將其視爲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臟病與認知功能障礙等的重要潛在風險因子。

根據最新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The BMJ)的文章,透過統合分析,研究31,124名平均年齡67.6歲、包含已確診高血壓患者與尚未確診但血壓偏高的成人資料,結果發現約17%的受試者出現姿勢性高血壓,比姿勢性低血壓(9%)還常見,而在高血壓的年長患者中,有姿勢性高血壓更是影響死亡率的重要預測因子。

另外,一項追蹤4年半的研究也顯示,若出現姿勢性高血壓,其死亡風險比沒有此現象的人高出87%。許芷瑜表示,除了年齡、酒精之外,肥胖與代謝症候羣也是高血壓的風險因子,在《英國醫學期刊》這篇統合分析中,有38.5%的姿勢性高血壓患者屬於肥胖,如果高血壓患者同時還有肥胖、血糖控制不佳等問題,可能進一步提高中風、腎臟病、甚至是認知障礙等共病的風險。

不過,研究也發現,只要積極控制血壓可降低7%的姿勢性高血壓的發生機率,除了必要的藥物治療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同樣關鍵。許芷瑜建議,要積極控制體重,只要減少5至10%體重,就可有效改善血壓與血糖,飲食要避開含糖飲料、減少精緻澱粉與油炸食物,穩定血壓也能控糖,另也要規律運動和避免久坐。

最重要的是,要自我監測血壓,建議平時在家規律地以「722原則」,也就是連續7天,在每天早上起牀後和晚上睡覺前,各量一次血壓,每次都量2遍,取平均值後並記錄,若出現異常波動,應儘速就醫評估。

許芷瑜提醒,不論是哪種類型的高血壓,都可能對健康造成威脅,長期血壓過高可能對不同器官組織帶來傷害,進而造成各式併發症,例如腦栓塞、顱內出血、心肌梗塞、心衰竭、主動脈剝離、腎衰竭、眼睛的視乳突水腫等,因此若本身已有高血壓、肥胖或糖尿病,除了定期監測血壓與血糖,更應與專業醫師或營養師討論合適的治療與飲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