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條女體脂卻達35% 醫示警:心血管死亡風險比胖子高5成

醫師表示,進行深蹲等運動,有助於增加肌肉量,改善體脂率偏高的情形。(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你以爲體重正常就代表健康嗎?減重醫師陳威龍分享有一位45歲女子,體重50公斤出頭、BMI僅20,屬於標準範圍,健檢時卻被發現血脂、糖化血色素偏高,體脂肪率高達35%,且已有中度脂肪肝。研究顯示,這類體重正常的「瘦胖子」,通常有不愛運動與嗜吃加工食品的特質,其心血管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建議要調整飲食與做深蹲等運動來改善。

陳威龍指出,上述女子是金融業女主管,身高約160公分,體重約51、52公斤,BMI爲20,外型看起來偏瘦,也自認很健康,但健檢報告卻顯示三酸甘油酯過高,讓她大感意外,因此就醫,經過量測發現體脂率高達35%,且有中度脂肪肝,糖化血色素和胰島素阻抗也偏高,屬於糖尿病高風險族羣。

陳威龍指出,女子爲典型「瘦胖子」(MONW,Metabolically Obese Normal Weight,代謝性肥胖但體重正常),這類人雖BMI在正常範圍(18.5至24.9),但體脂率偏高(男性大於25%,女性大於30%),且容易合併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指標異常,因而增加罹患慢性病的風險。

陳威龍指出,根據一項刊登在《JAMA》期刊研究顯示,「瘦胖子」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比過重或肥胖者高出52%,而且年紀越大,風險越高,50到64歲的風險是20到34歲的3倍,65歲以上甚至高達4倍。

陳威龍強調,「瘦胖子」成因除了基因影響,還與內臟脂肪過度堆積有關,缺乏運動、不健康飲食(高糖、高澱粉)、高胰島素阻抗等,也都是增加內臟脂肪的因子之一。此外,肌肉是調節血糖的重要器官,肌肉量不足會降低身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導致血糖飆升,恐加速糖尿病惡化。要如何避免成爲「瘦胖子」?陳威龍建議做到下面4件事。

■調整飲食習慣:減少精緻糖與加工食品攝取,儘量選用原型食物,並採用「211餐盤法」,將每餐的餐盤分成4等分,其中蔬菜類佔一半、全穀類與蛋白質各佔4分之1,均衡飲食,幫助穩定血糖。

■培養運動習慣:進行快走、游泳等有氧運動,可促進新陳代謝,做阻力訓練,例如重訓、深蹲,則能增加肌肉量,提升胰島素敏感度。

■確保充足睡眠:維持規律作息,每晚睡滿6至8小時,有助於穩定荷爾蒙分泌。

■定期健康檢查:除了監測血糖、血脂、血壓等代謝數值,建議檢測胰島素阻抗數值,以及早發現潛在三高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