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外媒宣傳防衛韌性 林飛帆: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維持

林飛帆(資料照片,民進黨提供)

截取自《Foreign Affairs》

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在國慶日前夕發表專文表示,2025年7月臺灣舉行全國性漢光與城鎮韌性演習,象徵臺灣防衛戰略從「純軍事防禦」轉向「全社會防衛韌性」,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以嚇阻侵略者意圖。未來國防支出也將聚焦於非對稱戰力,如沿岸飛彈系統、機動防空系統,以及無人機技術。臺灣正加緊整備,爲強化自我防衛韌性努力,世界無須懷疑臺灣的決心。

林飛帆在美國《Foreign Affairs》以「臺灣『以實力促進和平』的計劃─韌性投資如何嚇阻北京」爲題,發表英文專文,向國際說明臺灣在強化國家防衛韌性上的努力。

林飛帆指出,2025年7月臺灣舉行全國性漢光與城鎮韌性演習,首次整合軍隊、民衆、地方政府、非政府組織(NGO)及基礎設施網絡,象徵臺灣防衛戰略從「純軍事防禦」轉向「全社會防衛韌性」,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以嚇阻侵略者意圖。

他說,侵略者在發動戰爭之前,往往會從民主國家的脆弱面下手。因此,借鏡烏克蘭、芬蘭與以色列的全社會防衛經驗,我們深知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而戰爭的演變速度也提醒,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衝突發生前就做好準備。

林飛帆列舉從蔡政府到賴政府臺灣推動韌性制度化的歷程,從蔡英文任內奠定基礎,包括電網強化與兵役和訓練改革;賴清德總統進一步將全社會韌性制度化,透過「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並以五大韌性工作主軸推進,串聯企業、學界與公民社會,建立跨領域合作機制。

在國防與韌性建設方面,他說,政府積極建構嚇阻力量,國防支出預計於2026年超過GDP的3.3%,目標於2030年達5%,聚焦於非對稱戰力,如沿岸飛彈系統、機動防空系統,以及無人機技術。同時政府提出總額 5500億的強化韌性特別預算,綜合軍事與韌性支出,也將有助於臺灣的安全相關預算預期將在2026年前達到北約防務的標準。

林飛帆強調,臺灣強化韌性並非挑釁,而是民主國家維護和平的方式;因爲中國的演習以軍事擴張爲目的,而臺灣的準備則是爲了守護現狀與自由民主。政府也期盼更多公私協力、朝野合作、公共討論,確保整體社會的團結,因爲真正的全社會韌性建構在全民意志與社會共識之上。

他也分析臺灣若遭受攻擊對全球的影響表示,若臺灣被中國併吞,則中國將取得印太地區的主導權,並嚴重威脅美、日、菲等印太區域國家的安全;而全球經濟也將受到重創,預估損失高達10兆美元,因此臺灣的命運並非僅是區域問題,而是全球穩定與繁榮的關鍵一環。

因此,林飛帆呼籲民主國家積極合作。他說,「以實力維護和平」需要民主國家的共同具體行動。臺灣呼籲志同道合的夥伴深化集體協作、共同投資於民主韌性。呼籲更多民主國家採取具體行動,深化與臺灣的合作。「當臺灣正加緊整備,爲強化自我防衛韌性努力,世界無須懷疑臺灣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