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外交事務期刊 林飛帆:俄烏戰爭警示—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

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明天是國慶日,國安會副秘書長林飛帆今天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期刊以〈臺灣「以實力促進和平」的計劃─韌性投資如何嚇阻北京〉爲題發表專文。林飛帆在文中強調,在發動任何戰爭之前,威權政權往往會先從民主國家的社會脆弱面下手。對臺灣而言,俄烏戰爭是關鍵的警示—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戰爭的演變速度也提醒,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戰火未起前就完成準備。

以下爲林飛帆投書內容中譯版本

2025年7月,臺灣舉行了數十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演習之一。然而,這次的演習不同以往,大部分侷限於獨立的軍事訓練場內,而是在城市的中心展開。坦克車穿梭於市區街道,超過兩萬名後備軍人動員加入演習,而士兵透過捷運系統運送武器,並模擬包括臺北主要橋樑在內的關鍵基礎設施遭受攻擊。隨着空襲警報響起、街道清空,演習同時測試各政府機關在極端情境下的應變能力。地下停車場與捷運站成爲防空避難所,學校與市民中心化爲臨時救援與醫療據點。非政府組織(NGO)、消防與警察單位也投入物資運補與社區防護。政府並同步發佈新版防空避難指引,向民衆提供避難與安全守則。

換言之,這場演習的範圍已經超越傳統軍事層面,反映出臺灣正在深化的一種理念:要能有效嚇阻中國,不僅仰賴軍事現代化,更需建立「社會韌性」—全民如何抵禦極端情況,或抵抗軍事侵略。雖然這是民衆首次在社區中親眼見證如此大規模軍演,但社會並未恐慌,反而展現出強烈支持,肯定這種實戰化的防衛準備。

自2012年以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未掩飾其以武力併吞臺灣、並追求印太主導權的野心。中共將這些目標包裝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環,並以升級的軍事威脅以及跨領域混合手段不斷對臺施壓,從幾乎每日的空域侵擾、大規模實彈演訓,到網攻與假訊息操作——意圖不僅在於恫嚇,更在削弱臺灣的信心與抵抗意志。

面對此種威脅,臺灣正推動一套系統性的「全社會防衛韌性」戰略,結合軍事準備、民主凝聚力、基礎設施強化與社會力量,目標是讓侵略的代價高到任何敵人都無法承受。7月的演習清楚展現臺灣在這個方向上的大幅進展。然而,嚇阻的力量在於集體行動—現在正是民主國家透過投資臺灣韌性來共同維護和平的時刻。

從壓迫到啓示

在發動任何戰爭之前,威權政權往往會先從民主國家的社會脆弱面下手。破壞民心士氣、癱瘓基礎設施、擾亂決策體系,讓侵略者能在未開戰前就削弱對手的運作能力。俄羅斯於2022年入侵烏克蘭之前,便以一連串「混合攻勢」爲前奏:對關鍵基礎設施發動網攻、散播分化性假訊息、以能源依賴進行經濟脅迫,並滲透親俄勢力以操弄政治。這些行動並非戰術干擾,而是全面入侵前的預演,用以削弱對手並測試其承受系統性衝擊的能力。

戰爭爆發後,莫斯科延續同樣劇本,攻擊電力、通訊與能源設施,造成社會混亂與心理疲勞。然而烏克蘭憑藉堅韌的民間社會、媒體識讀教育、分散式基礎設施與領土防衛力量,成功阻止俄軍取得速勝。原本預期的閃電戰化爲消耗戰,重創俄軍實力,引發史上最嚴厲的制裁,也讓普丁承受高昂的國內政治風險。烏克蘭的經驗證明,現代嚇阻的核心在於社會能否在打擊下持續運作並堅持抵抗。

烏克蘭並非唯一致力於打造民防的國家;芬蘭與以色列也因長期面對威脅,發展出世界首屈一指的全社會韌性或全民防衛體系。這些制度不僅強化軍事準備,也涵蓋民防訓練、醫療網絡、急救應變小隊,而這些都源自於更深層的社會信念:「投降絕非選項」。公共傳播策略與心理支援架構被用以確保民心士氣能抵抗長期危機,而維持政府持續運作能力的建構,則避免在極端狀況下社會產生裂解。

對臺灣而言,俄烏戰爭是關鍵的警示—和平不能靠綏靖主義來維持。戰爭的演變速度也提醒,小型民主國家若要在強權威脅下生存,必須在戰火未起前就完成準備。烏克蘭的經驗促使蔡英文政府三年前即着手整合民防計劃、強化基礎設施,並培養全民心理與物資層面的應變力。

從基礎打造韌性

蔡政府推動的國家韌性整備,首先盤點生活必需品與重要物資(包括戰場醫藥品),並承諾十年內投入5645億( 185億美元)用以強固與分散電網,避免單點故障風險,同時開始投資低軌衛星,以確保海底電纜中斷時仍可維持通訊;爲提升後備動員與軍民協作效率,政府成立「全民防衛動員署」;在俄烏戰爭升溫之際,臺灣也將義務役期從四個月延長至一年,並全面提升訓練品質。這些措施爲賴清德總統上任後的「全社會防衛韌性」藍圖奠定基礎。

賴政府更將「強化韌性」列爲施政重點之一,舉例而言,賴總統設立「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每季與企業界、宗教團體、學界與NGO代表會議,檢討進度並跨界協調。過去一年,該委員會推動多項新計劃,包括跨層級政府的桌上推演、小規模實兵演練以測試各部會應變能力,並舉辦「全社會防衛韌性國際論壇」,與美國、英國、歐盟等民主夥伴交流經驗。

賴政府也同時指導七月份的大規模演習,不僅強化軍事訓練,更凸顯政府各部會的參與,這代表了防衛觀念的根本轉變。建立在此基礎上,賴總統亦要求國安會密切督導各部會在五大主軸推進,包含民力訓練與運用、物資盤整暨維生配送、能源與關鍵基礎設施維運、緊急時期社福與醫療、網路與資通訊安全。

雖然全社會防衛韌性整備尚未完成,但這一系列改革代表臺灣已從「純軍事防禦」邁向「社會整體存續」的新階段。其目標不僅是抵抗侵略,更要在壓力下維持民主運作、經濟穩定與制度連續性,削弱北京在灰色地帶與混合戰領域的滲透手段。

臺灣國防預算預計2026年超過GDP的 3.3%,並於2030年達到 5%,彰顯嚇阻戰略決心。此預算除傳統軍事武器外,明確投注於非對稱戰力,包括沿岸飛彈系統、機動防空平臺,以及日益成長的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技術。同時,賴政府提出5500億(181億美元)的「強化韌性特別預算」,其中1500億(49億美元)用於海巡情資監偵系統、救災設備與避難設施強化。綜合軍事與韌性支出後,臺灣的安全相關預算將於2026年達到北約防務水準。

然而,韌性無法單靠預算採購而成,還需堅定的民意支持與社會共識。一些在野反對聲音批評這樣的準備是「挑釁北京」,但事實恰恰相反—事實是,威權侵略者正以軍事擴張爲目標強化戰備,而臺灣的準備則是以守護現狀與自由民主爲目的進行演練。臺灣已經沒有時間等待,因此賴政府選擇加速整備的進程,並透過更多的公共討論、朝野協作、公私夥伴關係(尤其是科技等領域),以確保政府及整體社會的整備。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友盟國家,也正在加強與臺灣政黨的互動,向各黨派說明這些準備的必要性與迫切性。

最終,團結-不分國內或國際、公部門或民間,皆能向潛在侵略者發出明確訊號:臺灣在壓力下依然堅定。而嚇阻不僅關乎能力,更關乎意志與認知。這也是爲何,賴政府在新版《臺灣全民安全指引》中明確宣示:「一旦發生軍事入侵,任何宣稱『國家戰敗』或『政府已投降』的消息,皆屬假訊息。」

漣漪效應

正如臺灣多次警告國際夥伴,北京的野心遠不止於臺灣,實際上中國與其盟友正企圖改寫全球秩序。整個印太地區,解放軍頻繁進行大規模軍演、在南海騷擾菲律賓船隻,甚至在塔斯曼海突發實彈演習,干擾民航與航運;中國同時向俄羅斯與伊朗提供關鍵零組件與軍民兩用科技,協助莫斯科延續戰爭,也強化德黑蘭的攻擊能力。這一連串行動顯示,北京正有系統地削弱現有全球均勢與安全架構。

因此,臺灣的抵抗能力影響遠超自身。一旦臺灣淪陷,全球戰略格局將被根本改變,中國將獲得在西太平洋的前進基地,威脅多條重要海上航線,削弱美國履行印太防衛承諾的能力;第一島鏈的崩潰也將引發日本、菲律賓與南韓的警覺。若中國成功吞併臺灣,亦將釋放出危險訊號:小型民主國家無法在強權陰影下生存。這不僅削弱民主陣營的信譽,也會助長將武力視爲國家手段的錯誤觀念。

全球經濟也將立即承受衝擊。在高度專業分工的全球供應鏈中,臺灣生產絕大多數先進半導體,驅動當今的世界經濟。而在2024年,臺灣港口貨運量創下 6.9億計費噸的紀錄,且約有全球一半的貨櫃船需經臺灣海峽。若此航線或製造能量受阻,從電子產品到汽車乃至軍工產業都將陷入停擺。彭博估計,臺海戰爭可能每年造成全球 10兆美元經濟損失,相當於全球GDP的十分之一。

臺灣的命運不僅是區域的問題,更是對國際秩序能否承受威權擴張的考驗。賴清德政府深知此點,並展現出透過軍事能力與社會韌性建立可信嚇阻的決心。然而,隨着威權國家合作日益密切,並結合網攻、經濟脅迫與軍事威脅,印太和平的維繫不能僅靠臺灣。

臺灣人民感謝各國聲援,但民主國家仍需採取更即時、更具體的行動,強化與臺灣的安全合作,包含提升跨領域協同作業能力。臺美雙方皆認同,一個民主國家的強韌,能增進所有民主國家的安全,因此,2025年雙方大幅深化軍事採購與武器交付合作,以加速臺灣防衛準備,這應成爲其他民主國家的行動號召。

臺灣正以堅定的意志與積極的行動,超越軍事層面打造全方位的防衛韌性,決心以實力促進和平。當臺灣全速推進準備時,世界不應再對臺灣決心捍衛其自由和未來有所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