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率不足…重啟核三公投未過關 外媒觀點一次看
臺灣重啓核三公投23日落幕,未達通過門檻,彭博指出,結果將打擊部分團體推動重啓核能的努力。路透
臺灣23日針對重啓屏東馬鞍山核能發電廠(核三)進行公投,約430萬人投票支持,遠多於反對的150萬人。但提案須獲全體選民四分之一、約500萬人支持才能通過,意味着這次公投未能過關。
彭博資訊報導,這是投票率不足使然,結果將打擊部分團體推動重啓核能的努力。在缺乏核能的情況下,臺灣恐需加大對液化天然氣等進口燃料的依賴,以滿足晶片製造等高耗能產業的需求。
路透報導,賴清德總統23日晚間表示,雖然公投未能過關,但他理解「社會對多元能源選項的期待」,也明白民衆期待穩定的電力。賴總統表示,「未來若技術更爲安全、核廢料減少、社會接受度提高,我們不排除先進核能」。
福斯新聞則表示,臺灣在中國大陸威脅疑慮日增下,面臨重大的能源脆弱考驗。報導引述華府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資深研究員辛格頓(Craig Singleton)本月稍早言論說,「能源依賴是臺灣的阿基里斯腱(致命弱點)」。
辛格頓說,「北京無需開槍,就能利用這個問題」,並指出,中國可以輕易切斷對臺貿易,最終臺灣必須加強多元化能源需求,才更能抵禦中國對臺可能的封鎖,而「美國必須協助臺灣快速多元化,減少對不穩定供應者的依賴,如卡達」。
FDD專家指出,過去十年,臺灣有97%的能源需求依賴進口,主要來自化石燃料,目前約佔能源使用的九成以上;再生能源則據報約佔7%。核能在2011年佔能源比重近12%,至2021年已下滑至約9.5%,並在今年核電廠全數停役前剩下約4%。
德國之聲報導,專家認爲,若中國對臺實施封鎖,臺灣的石油儲備可能在數週甚至數日內就會耗盡,核能將爲臺灣提供另一種能源儲備方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