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距離中國700公里,菲律賓爲何沒像日本那樣融入漢字文化圈?

攤開地圖一量,日本東京、菲律賓馬尼拉到廈門,直線都是七八百公里!

一個海東一個海南,都曾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然超62%的菲律賓年輕人根本不知道,歷史上這塊土地也曾零星接觸過漢字書寫!

那後來菲律賓怎麼就沒有漢字了?

相比較菲律賓後來“漢字消失”,日本的漢字之路始於主動擁抱。

公元57年,倭奴國王獲東漢光武帝賜“漢委奴國王”金印,漢字首次登陸日本。到7世紀,大和政權爲構建中央集權國家,19次遣使唐朝,仿長安建京都,依《唐律》定《大寶律令》。

空海和尚創平假名、吉備真備製片假名,漢字被創造性轉化爲本土文字,而後便融入日本政治與文化血脈。

雖然日本現在多用“假名”,但對於引進的“真名”一直有所保存。

推古朝年間,聖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赴隋,其攜國書署名“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正式文書上堂堂漢字即宣告着外交場上日本希望被視作“華夏文明秩序圈”中平等一員的強烈意願。

此後從大唐留學歸來的吉備真備、空海等人物更是精研漢學,將漢字運用於政令撰擬乃至佛典翻譯,國家機器運作的精密部件,一代一代開始在日本朝代流傳。

甚至漢字被日本看作是嫁接西洋思想的嫁接枝。

而菲律賓實際接觸漢字也不晚,那怎麼就最後不同於日本,如今的菲律賓幾乎看不到漢字?

菲律賓雖在三國時期東吳船隊已抵達呂宋,但羣島始終處於部落聯盟狀態。各島由世襲“達圖”,也就是酋長統治,人口分散、經濟落後。

宋代雖因航海技術提升出現直航貿易,華人移民形成零星聚落,但缺乏統一政權承接高級文明。加上10世紀印度化的“湯都王國”鼎盛時僅控制呂宋島半數地區,且因伊斯蘭文化傳入,對儒家思想需求更低。

況且,這日本以國家意志系統引進中華制度,但菲律賓的部落社會只能被動接受點狀貿易影響才引進的漢字。

不過這尤其關鍵的原因也是,菲律賓遭殖民的關係!

16世紀,西班牙的入侵徹底切斷了菲律賓漢化的可能,尤其是系統性文化清洗。

西班牙將天主教作爲殖民統治核心工具,教堂取代部落神廟和華人祠堂。原住民被迫皈依,而華人被污名化爲“異教徒”,甚至活動範圍被禁錮於馬尼拉“八連”區,炮口下的聚居地成了文化隔離區。

從文化大清洗後仍舊不停,還要血腥鎮壓華人羣體。

1603年,明朝官員謊稱菲律賓“遍地金豆”,西班牙疑懼華人內應,屠殺2.4萬人。此後1639年、1662年又兩次屠華,累計超5萬華人殞命。

緊跟1898年美西戰爭後,美國接管菲律賓。首任總督塔夫脫宣稱要“將野蠻引向文明”,其策略堪稱文化殖民教科書。

建立公立學校體系,強制英語授課,禁用民族語言。1941年菲律賓大學成立時,83%教授爲美國人,課程複製哈佛模式。

1902年《排華法案》延伸至菲,又開始切斷華人新移民流入。

甚至到1946年菲律賓獨立時,英語人口已達35%,70%的報紙和政府文件使用英文。美國通過“富布賴特計劃”資助學者美化殖民史,更是培育不少親美精英階層。

所以在今天的菲律賓他加祿語中,西班牙語藉詞佔40%,閩南語詞彙僅1.5%。全國84%人口信奉天主教,菲律賓的文化底色已經徹底拉丁化。

不過即使如此,但仍舊在菲律賓街頭看到小部分的“漢字”。

農民家中懸掛中國農曆掛曆,街頭“超羣”(Chowking)快餐店招牌保留漢字,佛寺楹聯用中文書寫,儘管多數菲律賓人不解其意,但卻是沿用下來。

2011年漢語納入菲律賓K-12基礎教育體系,12000名公立中學生選修中文。紅溪禮示大學孔子學院深入政府機構教學,甚至推動春節成爲地方假日。

只得說宣傳中文,菲律賓曾經努力過,但如今馬科斯親美來看,拉丁化文字纔是菲律賓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