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星二代,同樣是父母離異,甜馨王詩齡的“差距”咋就那麼大

同爲星二代,同樣父母離異,但甜馨和王詩齡卻活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樣本”——一個深陷整容爭議、校園孤立風波,另一個卻穩坐“學霸名媛”寶座,收穫全網誇讚。

2025年3月,甜馨因發文回擊整容質疑、自曝被同學蹭流量後孤立,再次成爲焦點;而遠在英國求學的王詩齡,卻以一幅獲獎畫作刷屏熱搜。爲何相似的起點,卻走向了不同的境遇?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父母離異是星二代繞不開的輿論地雷,但李湘和李小璐的處理方式卻大相徑庭!

李湘的“快刀斬亂麻”堪稱教科書。2021年王嶽倫被曝出軌後,李湘一句“祝福未來”結束婚姻,隨即火速將女兒送往英國頂尖貴族學校,用物理隔離切斷輿論糾纏。

此後,王詩齡的社交賬號由團隊精心運營,內容聚焦藝術獲獎、馬術訓練等“高淨值”標籤,成功將公衆注意力從家庭破裂轉向“精英養成”。

反觀李小璐的“做頭髮”事件卻像一場漫長的輿論餘震。離婚後,她頻繁帶着甜馨拍短視頻、穿親子裝,甚至讓女兒參與直播帶貨。這種“半公衆人物”的曝光策略,雖維持了母女流量,卻也讓甜馨始終與母親的爭議深度綁定。網友一邊同情她“單親家庭”,一邊又因李小璐的過往對她投射道德審判——從穿露臍裝被批“早熟”,到壓歲錢曬照被罵“炫富”,甜馨的每個舉動都被套上“原罪濾鏡”。

李湘用空間隔離和話題重構讓王詩齡遠離輿論漩渦,而李小璐因自身爭議難以切斷與甜馨的輿論連帶,導致女兒成爲網絡暴力的“活靶子”。

此外李湘將王詩齡送往英國貴族學校就讀,同學多爲歐洲王室後裔;師從皇家美院教授學畫,作品入選國際巡展;社交媒體只曬學術成就和高端生活方式——這套組合拳讓王詩齡成功擺脫“星二代”標籤,晉升爲“國際名媛”。

隨着王詩齡越來越優秀,李湘此前備受爭議的富養理念終於得到了大家理解,網友的慕強心理在此刻顯露無遺:“每年花百萬培養,活該她優秀!”

甜馨卻深陷網紅經濟的漩渦。李小璐社媒賬號中,女兒出鏡率超60%,母女合拍變裝視頻成流量密碼。這種“半素人式曝光”雖拉近了與網友的距離,卻也讓她淪爲流量博弈的棋子。

同學假裝交友拍合照後踢出羣聊、素顏被嘲“土氣”、化妝又被罵“早熟”。甜馨在長文中寫道:“像八百個監控按在身上”,道盡了被物化爲“流量符號”的無奈。

更諷刺的是王詩齡用“高冷”換來了安全距離,而甜馨的“真實”反而成了攻擊的切口。當網友一邊點贊王詩齡的奢侈品穿搭,一邊嘲諷甜馨“穿得普通”時,暴露的正是人們對“星二代”的雙標期待——既渴望看到真實,又無法忍受真實帶來的價值觀衝擊。

李湘團隊爲女兒構建了一套嚴密的符號系統——奢侈品包包+鋼琴演奏視頻=階級區隔;英語流利+獲獎感言=國際化精英;每天學習6小時+堅持練琴=自律人設。這種“符號化生存”精準踩中大衆對“階層跨越”的幻想,即便父母離異,只要資源堆砌到位,照樣能活成“別人家的孩子”。

甜馨的形象則更“接地氣”:吐槽作業壓力、分享校園趣事、甚至直接回懟惡評。這種“去包裝化”本可增強親和力,但在審慎的傳統教育觀下,卻成了靶子——13歲化妝被批“早熟”,穿二次元服裝被罵“不倫不類”。更殘酷的是,她的每一次情緒宣泄(如曬“命好苦”表情包)都會被解讀爲“單親家庭的創傷”

王詩齡的“完美”是人設工程的勝利,而甜馨的“真實”卻成了輿論的犧牲品。當社會用“星二代”標籤綁架她們時,早已預設了評判標準:要麼活成櫥窗裡的精緻樣板,要麼承受真實帶來的惡意。

網友對王詩齡的寬容,本質是對絕對精英主義的默許。每年百萬學費?那是“投資未來”;奢侈品傍身?畢竟“階級不同”。這種慕強心理讓她的資源堆砌被合理化,甚至成爲“成功學”案例。

甜馨承受的惡意,則混雜着對李小璐的“代際懲罰”。網友將母親“出軌”的污名遷移到女兒身上,通過質疑她“憑什麼幸福”尋求心理平衡。

甜馨與王詩齡的境遇差異,最終指向一個殘酷現實:她們兩人都還只是孩子,作爲旁觀者的我們應該給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不應該成爲任何流言的發起者甚至參與者!

對於此事你怎麼看?歡迎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