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社交平臺把工作“外包”?小心背後的法律“暗礁”
近期,社交平臺流行一種“工作外包”現象,即職場工作者通過社交平臺將其部分或全部本職工作委託給他人來完成,再向受託人支付一定報酬。現實生活中,通過社交平臺把工作“外包”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職場工作者減負並創造就業機會,但其背後暗藏諸多法律風險,需加以注意:
一是知識產權歸屬不明。實踐中,爲了儘快完成工作目標,職場工作者在將本職工作“外包”時通常更關注“外包”服務的質量與效率。基於此,職場工作者在與受託人達成約定時往往將重點放在工作內容、交付時間、價格等方面而忽視對知識產權歸屬的明晰。這可能導致雙方就工作成果涉及的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產生法律糾紛,如軟件著作權、外觀設計專利等。
二是可能面臨泄密風險。在“外包”過程中,受託人可能因工作需要有機會接觸到委託人提供的未公開的工藝流程、客戶名單等商業秘密。一旦受託人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泄露委託人提供的商業秘密,或是將其用於牟取私利,委託人將會遭受大量損失。而且,在“外包”的“掩護”下,此類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爲較爲隱蔽,委託人一般難以察覺。
三是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目前,“外包”大多通過社交平臺進行,由於缺乏相應的准入門檻,平臺上的受託人資質參差不齊,其服務質量無從保證。同時,部分缺乏誠信意識的受託人一旦遭遇突發狀況,會以省時爲目的刻意降低服務質量,甚至立刻中斷服務,嚴重侵害委託人的利益,進而增加糾紛產生的風險。
對此,筆者建議:
一是加大法治供給。制定專門法律法規,釐定委託人和受託人在社交平臺交易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針對可能出現的各類糾紛情形,明確具體的責任認定標準;出臺標準合同範本,明確約定工作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受託人應採取的保密措施、服務質量標準與違約責任等,減少法律爭議;完善糾紛解決機制,指導社交平臺建立“一站式”在線糾紛解決通道。
二是強化平臺監管。完善實名認證流程,增加多重驗證方式,必要時增設人工複覈環節,防止出現虛假賬號;暢通投訴舉報渠道,在平臺官網公佈舉報熱線,根據舉報內容進行覈實,對確有不當行爲者採取限流或吊銷賬號等懲戒措施;建立平臺備案制度,要求受託人在開展外包工作前向平臺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如學歷證書、職業資格證書、過往工作成果等,確保其具備完成外包工作的能力和資質。
三是提升普法實效。加強警示教育,製作警示教育資料,通過剖析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導職場工作者提升風險防範意識;依託平臺普法,在社交平臺設置普法專區,向用戶精準推送相關普法文章、視頻,在用戶發佈“外包”需求時嵌入法律風險提示彈窗,提醒用戶相關法律風險;開展線下普法,舉辦專題講座,邀請專家深度講解相關法律風險和防範措施,提高職場工作者的法律意識和維權能力。(徐以諾)
來源: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