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區:做大做強特色水產 打造富民興農產業

從“四大家魚”唱主角到名優品種挑大樑,從“靠天吃飯”到設施化智能化養殖,近年來,通川區持續優化漁業結構和產業佈局,積極推廣綠色健康養殖模式,加快構建生態良好、生產高效、產品優質的漁業產業發展新格局。

靠轉型促發展,向立體空間要效益。在位於碑廟鎮石筍村的江韻水產養殖技術有限公司,20餘個陸基圓桶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該公司堅持設施化、智能化養殖,僅靠1000平方米的養殖水面,年產鱸魚、黃顙魚等水產品逾20萬斤,成爲全區漁業設施養殖標杆。

“我們(以前)養魚就是看天吃飯,現在這兩年經過科技來養魚,魚產值也比較好。特別是在區水產漁政局的幫助下,我們經過桶裝養魚、智能控溫、循環性養水、精準餵魚。產值、效益在傳統魚池上增加了20倍以上產量。”江韻水產養殖技術有限公司負責人賈曰壽說道。

漁業的發展,在於好的苗種。通川區高度重視水產種業發展,在推動苗種場標準化改造的同時,加大現代育種技術攻關,提升優勢魚種繁育能力。位於蒲家鎮涼水村的四川漁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年繁育“四大家魚”及加州鱸、巖原鯉、胭脂魚等苗種超1000萬尾、年產值達1000餘萬元。

“好水養好魚,好魚更需要好種苗。我們聯合科研院所,專注名特優和土著品種選育和推廣。目前,我們正開展大鰭鱯,也就是“石板條”的育種攻關。感謝農業部門搭建產學研平臺,指導我們申請種業專項資金,讓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啃下這塊硬骨頭。”四川漁鯤水產科技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李靜說道。

盛夏時節,蒲家鎮文昌宮社區的南美白對蝦養殖場也迎來豐收時刻。蝦塘邊,工人們熟練地放籠、撒料,不一會兒,一兜兜肥美的南美白對蝦便浮出水面,翻騰跳躍。這個佔地100畝的養殖場,今年初由養殖傳統商品魚轉向了對蝦養殖,採用一年兩批生產模式,預計年總產量90噸,產值超400萬元。

“從6月下旬起,我們場子的第一批南美白對蝦已陸續上市,單批畝產800到1000斤,預計本批次出塘對蝦8萬多斤,上市產品主要銷往達州、南充、重慶等地。”蒲家鎮南美白對蝦養殖場負責人廖國惠說道。

做大做強特色水產,打造富民興農產業。通川區將漁業作爲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基礎投入,加強政策扶持,持續轉變漁業發展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讓更多本地優質水產品“遊”向千家萬戶。去年,通川區水產品總產量7648噸,漁業產值超1.6億元。

“我們還將進一步擔當擔責,加壓奮進,持續擴產能、調結構、優佈局、補短板,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和政策保障。開展擴面提質行動,大力發展設施漁業、特色漁業、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補齊水產種業短板,提升鱸魚、巖原鯉等名特優魚類繁育能力,培養繁、育、推一體化企業,推動通川漁業高產高效,建成川東北特色漁業高地。”通川區水產漁政局副局長劉丹說道。

來源:達州融媒

編輯:劉婧祺

編審:王紹芬

總編:僧希林

點個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