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特產做成大產業

據媒體報道,2025縣域經濟創新發展論壇日前在北京召開。與會人士表示,我國縣域經濟規模持續增長,GDP由2015年的31.6萬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48.3萬億元;經濟結構更加優化,縣域二產增加值達40%,產業結構基本形成二產和三產“雙輪驅動”格局。當前,如何立足當地實際資源,通過縣域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值得研究。

近年來,我國縣域產業綜合實力持續提升,結構逐步優化,內生動力不斷增強,通過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綠色化改造、技術升級等方式,以及鏈羣生態構建,傳統支柱產業積蓄了強勁動能。不過,一些縣(市)的工業結構比較單一,產業梯次不夠健全,抗風險能力較弱;產品同質化嚴重,缺乏差異化和個性化,在市場競爭中不容易脫穎而出。針對此,要因地制宜,根據每個地區的實際情況,打造出實力強的特色優勢產業。

一方面,要統籌資源要素,科學規劃佈局,把特色產業項目培育好、落實好。例如,新疆堅持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打破同質化困局,讓南疆每個地州都走上特色產業發展之路,推動南疆地區高質量發展。還要堅持特色發展與創新驅動相結合,強化科技賦能,提升特色產業項目的科技、研發與生產優勢,加快特色產業項目建設速度,全方位激活縣域特色產業活力。

另一方面,縣域特色產業的繁榮,離不開全鏈條協同推進。如福建寧德市聚焦“8+1”鄉村特色產業,打造寧德大黃魚等區域品牌,2024年全產業鏈總規模達2500億元。要立足產業特點,以精深加工延鏈升鏈,提升特色產業質量;還應引育上下游企業,佈局相關配套企業和項目,推動補鏈強鏈延鏈,深化鏈長制,創新鏈長升級版,培育“鏈主”企業,促進產業鏈整體協同。同時,打造特色產業龍頭企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實踐中,要堅持引培並舉,發揮龍頭企業搶機遇、補短板、強引領、抓創新、創品牌、打市場的作用,着力促進“小特產”向“大產業”躍升。例如,重慶市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打造奉節臍橙百億級產業鏈,建成規模巨大的家蠶基因庫,有力推動了縣域特色產業發展。

此外,還要注意到數字技術對於縣域產業的影響。要依託數字技術構建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化平臺,打通研發設計、生產製造、倉儲物流、市場營銷等全鏈條數據流通渠道,實現資源高效配置與協同創新。以數字產業園爲載體,強化算力、算法、數據治理等關鍵技術應用,打造產業數字化生態,推動特色產業從傳統生產向智能製造、柔性定製、服務型製造轉型。例如,山東壽光依託“數字大棚”系統,實現蔬菜種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產量提升30%以上,帶動全產業鏈數字化升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程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