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施策激發文旅產業潛能

消費是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文化旅遊業是服務消費的重要載體,有利於擴大就業、拉動內需、活躍市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2025年的九大重點任務,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費、提高投資效益,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並明確提出“創新多元化消費場景,擴大服務消費,促進文化旅遊業發展”,凸顯文旅產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文旅產業不斷髮展,爲經濟建設注入了新活力。改革開放之初,我國旅遊發展以入境爲主。20世紀90年代開始,大衆旅遊日漸興起,國內遊、出境遊需求顯著增長。進入新時代,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着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以習近平同志爲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旅遊工作,引領我國旅遊業加速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健全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目前,我國已形成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成爲國際旅遊最大客源國和主要目的地。2023年,國內出遊人次48.91億,遊客出遊總花費4.91萬億元,全國旅遊及相關產業增加值爲54832億元,比2014年的27524億元增長近1倍;數字文旅成爲旅遊產業的新趨勢,市場規模已突破1萬億元,佔整個文旅產業的比重超30%。同時,文旅產業對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縣域文旅展現出巨大發展潛力和市場活力。

2024年5月,全國旅遊發展大會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旅遊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着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加快建設旅遊強國”。在政策引導和市場驅動下,2024年,不僅傳統的旅遊景區、旅遊度假區等擦亮“金字招牌”,擴大了遊客量,而且,冰雪、避暑、演藝、研學、體育、美食、自駕、郵輪、低空等旅遊新需求帶動旅遊投資增長和商業模式創新。通過優化入境旅遊政策、豐富入境旅遊產品供給,使入境旅遊實現了超預期增長,6488.2萬人次外國人入境中國,同比上升82.9%,其中,免簽入境2011.5萬人次,同比上升112.3%。

我們既要看到文旅產業蓬勃發展、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的趨勢,也要看到其在規模與效益上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如,在規模方面,旅遊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仍不夠高。城鄉差距較大,2023年城鎮居民國內出遊人次約37.6億,農村居民國內出遊人次約11.3億。我國的康養旅遊業雖然發展較快,但與發達國家的康養旅遊市場規模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此外,文旅產業還有不少短板。產業融合方面,與科技的結合尚不夠緊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程度有限,未能充分挖掘出其應有的潛力,抑制了行業的創新發展與高效運營。產品與服務上,同質化問題較爲嚴重,很多旅遊產品缺乏深度挖掘與創意設計,難以滿足遊客日益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需求。同時,服務質量的穩定性不夠。在旅遊旺季,交通擁堵、博物館預約不上、住宿餐飲服務跟不上等,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遊客的旅行體驗。

遵循文旅產業發展規律,總結實踐經驗,推動產業提質升級,進一步激發潛能,創造更多高品質的文旅體驗,還需要在做好幾個統籌上下功夫。

一是統籌政府與市場。新時代的文化和旅遊工作,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要完善旅遊法規體系,依法興旅、依法治旅;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加大對文旅產業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礎設施,健全行業標準規範,加強市場秩序綜合治理,優化公共服務;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引導企業注重產品創新與服務質量提升,加強品牌建設與市場營銷,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市場運作的旅遊發展新機制,促進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是統籌供給與需求。從需求側入手提升旅遊消費意願,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旅遊工作着力點,也是政策發力點。要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提高城鄉居民的消費能力。高質量旅遊供給是激發旅遊消費活力的前提。在開發旅遊產品方面,應以需求爲導向,進一步豐富類型、完善結構、創新內容、優化供給,覆蓋各羣體、各年齡段。完善城鄉貫通的公共交通體系,加快形成“城裡人下鄉度假,農村人進城休閒”的城鄉居民“雙向奔赴”旅遊新格局。

三是統籌保護與開發。生態資源和人文資源是發展旅遊的基礎,一旦被破壞,文旅經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發展文化旅遊產業,一定要強化保護意識。同時,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提升旅遊的文化內涵和吸引力。要重點關注歷史文化名城和街區、古村古鎮,不斷優化鄉村、民族地區、革命老區等的旅遊升級路徑和運營機制,推出更多文旅線路、項目和產品,使其由單一觀光旅遊空間,逐漸向度假、研學、教育、社交、旅居、康養等複合功能空間轉變。在創新實踐中,特別要關注旅遊活動與自然生態和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協同協調。

四是統籌國內與國際。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羣體,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文旅市場以國內爲主,同時開放共享。中國有源遠流長的歷史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也有豐富的自然旅遊資源、充滿生機的現代之美,交通便捷,治安環境好,越來越多外國遊客感受到中國既古老又現代的魅力。我國持續優化免籤政策,目前,已同26個國家實現全面互免簽證,對38個國家試行單方面免籤政策,對54個國家實施過境免籤政策。進一步提升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重點提升入境旅遊和消費便利化水平,將促進入境遊市場加速發展。文旅產業的不斷提質升級,不僅賦能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將爲世界經濟發展注入更多信心與動力。

五是統籌發展與安全。旅遊安全是文旅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石,優質的文旅體驗不僅包括豐富的文旅資源和良好的接待設施,更在於爲遊客提供一個安心、舒適的旅行環境。這要求在推動文旅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旅遊安全問題,完善基礎設施,提升安全管理能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安全保障網絡。目前,有關部門已研究制定《推動文化和旅遊領域設備更新實施方案》。在科技賦能方面,不僅要讓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豐富文旅體驗,而且要廣泛應用於旅遊安全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對探險旅遊、極限運動、虛擬現實體驗等新興旅遊項目,制定專門的安全標準和操作規範。同時,隨着入境遊規模擴大,相關部門應加強對旅遊市場的監管,確保旅遊活動不觸及文化、生態等安全底線。只有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係,才能確保獨具特色的中國旅遊發展之路走得更加順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當代中國研究所第三研究室主任歐陽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