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經後異常出血 當心子宮內膜癌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婦癌科主任葛裕民表示,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至70歲女性,但近年來有年輕化趨勢,國內有7%發生在40歲以下,至於高風險羣包括肥胖、糖尿病、高血壓、未曾生育、長期接受雌激素治療或多囊性卵巢症候羣等。
葛裕民說明,患者經檢查確認是子宮內膜癌,正子影像檢查發現有擴散到骨盆腔淋巴結、肝臟,確認爲第四期,相較於早期診斷存活率,第一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晚期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明顯下降至20~50%。
阿姨得知病情後同意手術切除子宮、卵巢、輸卵管,術後住院期間狀況穩定。考量「基因檢測」在子宮內膜癌的治療決策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可檢測癌細胞是否具有POLE突變、p53異常、配對修復系統MMR缺失等基因變異,以協助風險分級並挑選最合適治療策略,因此在手術治療後也安排患者接受檢測。最終確認腫瘤組織有MMR缺失,因此合併化療藥物包括鉑類與紫杉醇並結合免疫療法施打「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目前已經順利出院,持續治療。
葛裕民提醒,女性一旦停經進入更年期,若仍有出血量過多、天數超長等情形,一定要提高警覺,週期太密集或出血量大,都有可能是子宮內膜瘜肉、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常增生或子宮內膜癌造成,只要能早期發現,治癒率都極高,即使面對晚期或復發疾病,也可利用基因檢測等方法,找出適合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