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國安韌性四大面向 賴清德籲金融機構「雨天不收傘」
賴清德總統10日出席「2025國家安全&經濟韌性論壇」,並在開幕儀式上致詞。(黃世麒攝)
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賴清德總統今天提出國家安全韌性的四大面向,以確保戰略自主以及供應鏈安全,通訊及資訊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斷鏈。他也呼籲金融單位特別留意中小微型企業的需求,不能夠「雨天收傘」,但也要注意本身風險承受能力,打造一個不斷鏈的金融體系,讓臺灣企業能夠立足臺灣、全局全球,行銷全世界。
賴清德總統今天出席「2025國家安全與經濟韌性論壇」指出,我們正處在一個不確定的年代,國際經濟秩序快速變動、地緣政治形勢更加複雜,還有極端氣候、糧食安全、資安威脅、認知作戰,這些全方位複合式的挑戰,都是攸關國家生存發展以及人民福祉的考驗。
他說,在這樣的時代,國家安全的內容,不再只是軍事防衛,更涵蓋通訊、金融、能源、資安等多種面向,身爲全球民主陣營的重要一員,臺灣必須提升國家的整體韌性,才能夠確保國家的安全以及永續發展。
賴清德認爲,國家安全韌性包含以下四個主要面向:
第一是供應鏈韌性。臺灣在半導體供應鏈扮演關鍵角色,面對地緣政治風險以及國際經貿變局,我們必須確保戰略自主以及供應鏈安全。因此,政府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包括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產業、安控產業、以及次世代通訊產業,持續推動產業振興所需的基礎建設,並且鞏固關鍵技術能量,透過國際合作,降低對單一市場的依賴,這是經濟政策,更是維護國家安全的基本戰略。
第二是數位通訊韌性。資訊與通訊安全是國家韌性的命脈,政府推動多層次網路建設與防護,不僅僅是海底電纜、網路光纖,甚至於太空的低軌衛星、中軌道衛星,以及同步衛星,我們也目前正在尋求建置主權衛星,讓我們的通訊能夠更便利、更加安全。
我們目前也正在強化政府內部的資訊安全,還有臺灣跟國際通訊的資訊安全。另外,我們國家的基礎建設的資訊安全防護,同樣列爲未來工作重要的一環。也就是說,我們會攜手國際夥伴以及產業,共同建立高標準資安體系守護關鍵基礎設施,確保通訊以及資訊系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斷鏈,爲國家安全築起穩固的屏障。
第三是全社會防衛韌性。國家的韌性必須建立在人民的信心以及凝聚力之上,不能夠單靠國防力量,政府持續強化社會安全網、危機演練與跨部門協調,確保挑戰來臨之時,不管是天災地變,或者是地緣政治的衝擊,人民都能夠順利上手,人民對國家、對社會,能夠有安心,互信互助,也唯有全民能夠參與全社會防衛韌性,才能夠落實臺灣因應各種的挑戰。
第四個就是經濟韌性。固然臺灣經濟近年來持續表現亮眼,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率達到6.75%,目前的就業情況也是近20年來最好,失業率是在3.2%到3.3%左右,但是我們也必須注意到,雖然全年的經濟成長率會達到預估4.45%,連續兩年高於全球平均,但是我們目前也要注意到中小企業,特別是在面對美國對等關稅之下所遇到的種種挑戰。
也就是說,政府有責任持續推動經濟產業的發展,基於臺灣經濟的韌性,我們應該要特別注意中小微企業後續的升級轉型,以及因應對等關稅的應變能力。
因此,賴清德強調,我們未來將強化金融機構的幫助,除了落實行政院長卓榮泰所提出的930億元對中小微型企業的照顧之外,他也希望金融單位能夠特別留意中小企業的需求,不能夠「雨天收傘」,應該要共度難關,他相信以臺灣中小微型企業的體質,在政府的協助之下,有機會克服難關,繼續往前走。
他呼籲金融單位能夠共襄盛舉,協助中小微型企業,金融機構在覈貸的時候「雨天不收傘」,但是金融機構也要注意本身的風險承受能力,確保資本在臺灣能夠自由、安全、高效率的流動,並藉由金融創新產業升級與跨境投資,打造一個不斷鏈的金融體系,讓臺灣的企業能夠立足臺灣、全局全球,行銷全世界,能夠達到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發揮我們的影響力。
他說,大家應該也有注意到,國家目前正積極推動「AI新十大建設」,也就是我們要以國家的力量佈局前瞻技術,掌握未來AI及經濟前景的契機,讓人工智慧深入百工百業,提升各行各業的經營效率,創造新的價值,展現臺灣的新的競爭力,厚植臺灣的經濟韌性。
賴清德表示,也只有高達160萬家中小微型企業體質增強、韌性增強的時候,我們國家的經濟體系才能夠永續的發展。
他強調,韌性不是被動防禦,而是主動塑造未來臺灣的戰略藍圖,不只是抵禦風險,更要創造機會,不只是保護現狀,更要開創新局,唯有在戰略自主、科技安全、社會穩定與經濟多元之間找到平衡,臺灣才能夠在動盪世界中站穩腳步,成爲全球民主陣營信賴也可貢獻力量的重要夥伴。他相信透過產官學界的攜手合作,我們就能夠爲臺灣打造更安全、更穩定、永續不斷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