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吉亞鄉的機杼聲

新華社烏魯木齊5月19日電 特寫:吉亞鄉的機杼聲

新華社記者古扎麗努爾、辛悅衛

初夏的新疆和田市吉亞鄉,桑葚熟透綴滿枝頭,一陣陣“塔塔”聲在巷子間悠悠迴盪。

“這是‘工廠’的聲音!”同行的村幹部帕提瑪·芒蘇爾笑着解釋。她口中的“工廠”,指的是機械織布機,在吉亞鄉,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臺機械織布機,用來紡織艾德萊斯。

艾德萊斯是一種扎經染色絲綢,與常見的扎染工藝不同,它以“先染後織”的特性獨樹一幟,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吉亞鄉作爲重要發源地之一,當地人曾以養蠶織綢爲業。

艾德萊斯手工製作工序十分複雜。煮繭、抽絲、扎染、織綢,一人需耗時一個月才能做成一件衣料。而隨着機械織布機的普及,過去手工織布一天僅能織成4米艾德萊斯,如今可達400米。

走進布威海迪且·麥提亞森家中,機械織布機獨佔一室。狹長的房間內,扎染好的線繩從房間這頭延伸至另一頭,一根一根穿過3000多個針孔,隨着機器啓動,織好的布料不斷向外延伸。過去織綢,一坐就是一整天,現在布威海迪且只需每15分鐘檢查一次是否有斷絲情況。

“機械織布更精細,瑕疵少,生產效率也高。”當地一家老牌企業的合夥人圖爾孫尼亞孜·艾合買提介紹說。由於前端工序仍採用手工製作,機械織出的艾德萊斯與手工製品並無太大差異,而在當地裁縫店,機械織造的艾德萊斯因密度高、不易勾線,反而更受青睞。如今,吉亞鄉生產的艾德萊斯遠銷喀什、烏魯木齊、上海、北京等城市及哈薩克斯坦等中亞國家。

機械織布機的快速普及,得益於政府支持。爲帶動羣衆增收致富,吉亞鄉政府探索艾德萊斯的產業化開發工作,形成“企業(合作社)+家庭”的發展模式,企業主導產業方向,提供手工扎染的絲線,家庭則承接精細化紡織環節。每臺機器每月能爲家庭帶來3000元以上的穩定收入,實現了產業發展與羣衆增收的雙贏。

艾德萊斯紡織環節的機械化轉型,也是新疆特色產業發展的縮影。近年來,新疆多地依託地方資源,推動傳統手工業、種植業現代化轉型,越來越多的傳統生產方式被機械取代,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和田地區于田縣有着悠久的沙漠玫瑰種植歷史,當地花農世代傳承傳統種植技藝。近幾年,當地玫瑰花產業實現升級發展,過去僅供自家食用的玫瑰花醬、玫瑰花茶,如今通過機械生產替代手工揉制、晾曬,產品得以進入千家萬戶的餐桌。

在阿克蘇地區庫車市的棉田,過去農忙時節全家老小齊上陣的景象已成歷史,搭載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自動駕駛精量播種機,覆膜、鋪設滴灌帶、下種、覆土一次性完成,實現了“一人種田,全家增收”。

植保無人機、智能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擠奶機……農戶對這些新機械的接受度在使用過程中日益提高,從過去的不敢用、用了不放心,轉變爲如今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適用的機械。當傳統智慧與數字基因深度融合,新疆大地上的每一次齒輪轉動,都在爲生產助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