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山洪裡的逆行
新華社天津7月29日電 特寫:山洪裡的逆行
新華社記者黃江林、尹思源、李然
7月28日,天津市薊州區發生山洪,最大降雨量出現在了該區下營鎮。
“我今年63歲了,活了大半輩子還第一次經歷這麼大的雨,水突然下來,確實挺猛!”董雲鵬邊說邊俯身清理洪水衝下的碎石。
董雲鵬是下營鎮常州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常州村地處山區,海拔落差大,大雨來臨時,洪水傾瀉而下,將村內部分道路、通信設備沖毀,造成村子一度通信中斷。
“除了村民,當時村裡還有部分遊客滯留,我很擔心他們的安全。”董雲鵬說。
電話打不出去,但也不能幹等着。緊急時刻,董雲鵬組織村民自救。他一邊找來村內可用的底盤較高的車輛,一邊安排青壯年搶修道路,將村民和遊客疏散下山。
動員轉移並非易事,但根據安排,必須在28日晚將全部村民轉移出去。“那就挨家挨戶動員!”董雲鵬一遍一遍地在村裡穿梭,原本穿的雨鞋被灌滿了涼水,他不得不換上拖鞋,一雙腳被泡得發白。
28日晚,常州村村民全部轉移,只留下董雲鵬和幾個村幹部留守。雖然村委會離家只有100多米,但他已經2天沒有回家了,“家裡人都已經轉移,我就在辦公室將就將就”。
“應轉早轉、應轉快轉、應轉盡轉”,面對山洪威脅,薊州區防辦統籌協調,在廣大黨員幹部動員、組織下,當地爭分奪秒將受威脅區域羣衆撤離。截至28日23時,薊州區累計安全轉移安置受災羣衆10527人。
在下營鎮下營村參與完成轉移羣衆的工作後,薊州區禮明莊鎮黨委副書記張學超連衣服也沒來得及換,又趕到了常州村支援。
“我之前在下營鎮幹過,我熟悉情況。”28日一早接到通知,張學超二話沒說驅車直接扎到了受災嚴重的下營村組織村民撤離。他挽着褲腿站在受損的道路上,小心地指揮着搶險車輛,眼神雖然有些疲憊,但依然堅定。“我是帶着感情來的,必須傾力而爲。”張學超說。
像張學超這樣“逆行”的人還有很多。駐薊部隊、消防、藍天救援隊等7支專業救援隊伍千餘人趕赴現場救援,開展受災羣衆轉移、搶修道路、疏導交通等工作;天津市地質環境監測總站、天津市地質研究和海洋地質中心兩支專業隊伍駐守薊州北部山區一線,加密地質災害隱患巡查排查……
從28日凌晨2點被雨聲驚醒到29日下午接受記者採訪,近40小時的時間裡,國網天津薊州公司下營供電服務中心主任徐璐只睡了不到3個小時。
儘管在降雨來臨前就全員上崗待命,儘管有多次電力應急搶修經驗,儘管已經做足了應急預案,但這場極端降雨還是超乎了大家的想象。
“從28日4點24分到5點34分,短短一個多小時,一個接一個搶修報警不斷傳來。”徐璐說,“國網天津薊州公司第一時間啓動防汛應急一級響應,迅速派出搶修人員、搶修車輛、發電機和應急發電車等設備同步開展作業,全力以赴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和現場可靠供電。”
汛情發生以來,國網天津薊州公司已累計投入搶修人員261人次、車輛65臺次,調配發電車33輛、發電機54臺。當前,仍有11支隊伍、152人正在緊張地開展搶修、覆電工作。
29日16時起,天津市防汛三級應急響應調整爲針對寶坻區、武清區、寧河區、濱海新區4個區的市防汛四級應急響應,其他區解除天津市防汛三級應急響應。聽到這個消息的徐璐看向窗外已經放晴的天空,長舒一口氣,很快又繼續投入到工作之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