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啓動關鍵礦產關稅調查:一場重塑全球供應鏈的博弈

‍‌‌‌‌‍‌‌‌‍‌‌‌‍‌‌‌‍‌‌‍‌‌‌‌‍‌‌‌‌‌‌‍‌‌‌‌‍‌‌‌‌‌‍‌‌‌‌‌‍‌‌‌‌‍‌‌‌‌‍‌‌‌‌‌‍‌‌‌‍‌‌‌‌‍‌‌‌‌‍‌‌‌‌‍‌‌‌‍‌‌‌2025年4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依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啓動對所有關鍵礦產進口的國家安全調查。

特朗普正在推動美國礦物生產和加工。圖爲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芒廷帕斯的稀土礦。(路透社)

這一舉措標誌着美國將貿易保護主義進一步延伸至支撐現代工業的"命脈"領域,其劍鋒直指中國在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

根據白宮發佈的情況說明,此次調查覆蓋鈷、鎳、稀土元素、鈾等35種關鍵礦產,重點評估美國在加工環節的脆弱性。

數據顯示,美國在15種關鍵礦產上完全依賴進口,其中70%的稀土化合物和金屬來自中國。

作爲國防工業的"基石",稀土被廣泛應用於F-35戰鬥機、導彈制導系統等尖端裝備,而美國僅有的芒廷帕斯稀土礦仍需將2/3的原料運往中國加工。這種結構性依賴使得特朗普政府將關鍵礦產供應鏈定義爲"國家安全風險",並以"經濟脅迫"爲由推動關稅調查。

232條款的歷史慣性與國際法爭議

232條款作爲美國貿易政策的"核武器",此前已被用於鋼鐵、鋁、汽車等領域。其核心邏輯是將"經濟安全"等同於"國家安全",通過單邊關稅重塑供應鏈。

然而,WTO爭端解決機制已多次裁定美國濫用該條款——2022年專家組明確指出,國家安全例外僅適用於核材料、武器貿易或戰時狀態,而美國將國內經濟削弱與國家安全掛鉤的做法缺乏國際法依據。

此次調查的法律程序延續了232條款的典型路徑:商務部需在180天內提交報告,總統可據此實施關稅或配額。若最終加徵關稅,稅率將取代特朗普本月初宣佈的"對等關稅",可能導致全球關鍵礦產價格波動。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此次將鈾納入調查範圍,暴露其對核能供應鏈的戰略焦慮——全球90%的鈾濃縮服務由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提供,而中國在鈾資源勘探領域的海外佈局正快速擴張。

美國BIS針對半導體發佈232條款調查徵求意見。

產業衝擊與供應鏈重構的悖論

關鍵礦產關稅的實施將引發連鎖反應。以稀土爲例,中國控制全球90%的精煉產能,若美國加徵關稅,特斯拉、蘋果等企業可能面臨電池和電子元件成本上升20%-30%的壓力。

更嚴峻的是,開發新礦和建設加工設施需5-10年時間,而美國當前鋰礦開採量不足全球1%,鎳冶煉廠完全空白。這種"遠水解不了近渴"的困境,使得關稅可能加劇而非緩解供應風險。

半導體行業的雙重打擊更爲顯著。美國商務部同步對英偉達H20、AMD MI308等AI芯片實施出口管制,直接導致英偉達計提55億美元損失。

作爲中國市場最暢銷的AI芯片,H20在推理環節的競爭力曾幫助英偉達維持13%的營收佔比,而禁令可能將這一市場拱手讓給華爲昇騰系列。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策略,凸顯美國在技術遏制與企業利益間的矛盾。

中美博弈的戰略縱深與全球震盪

中國的反制措施已形成"組合拳":4月4日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涵蓋釤、鏑等七類物項,直接影響美國F-35戰鬥機的磁體供應。

這種"精準打擊"被美國空軍官員稱爲"預警性措施",暗示中國保留進一步升級的空間。與此同時,中國加速構建自主可控的供應鏈——2024年《稀土管理條例》實施總量調控,2025年稀土回收利用率目標提升至20%,從源頭強化戰略資源掌控。

全球產業鏈正經歷"區塊化"裂變。美國聯合盟友推動"友岸外包",與澳大利亞簽署稀土加工協議,在剛果(金)投資鈷礦項目;歐盟則通過《歐洲關鍵原材料法案》,計劃到2030年實現40%的關鍵礦產加工本土化。

這種"去中國化"的努力面臨現實瓶頸:剛果(金)鈷礦70%由中企控股,澳大利亞稀土分離技術依賴中國專利。

可持續發展與安全邏輯的衝突

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與全球綠色轉型形成悖論。關鍵礦產是新能源革命的核心——生產一輛電動車所需的稀土是傳統汽車的5倍,而美國對鋰、鈷的關稅可能推高電動車成本,延緩碳中和進程。

國際能源署警告,若全球關鍵礦產供應鏈分裂,清潔能源技術成本將增加30%,2030年全球碳排放可能超出《巴黎協定》目標的15%。

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技術標準的爭奪。美國試圖通過出口管制構建"數字鐵幕",要求AI芯片符合"國家安全"標準,而中國則通過《數據安全法》和《出口管制法》強化技術主權。這種"雙重標準"加劇了全球技術治理的碎片化,使半導體、AI等領域的國際合作陷入停滯。

編者結語:在安全與效率的鋼絲上跳舞

特朗普政府對關鍵礦產的232調查,本質是全球化退潮期的"生存博弈"。當"國家安全"成爲貿易保護的萬能藉口,全球產業鏈的效率邏輯正在讓位於地緣政治的安全邏輯。

然而,關鍵礦產的自然稟賦與加工技術的高度集中,決定了單邊關稅無法實現絕對安全——美國在稀土開採、中國在芯片設計、歐盟在材料研發上的相互依賴,仍是全球化的深層底色。

這場博弈的終局可能重塑世界經濟格局:或是形成"美國-盟友"與"中國-夥伴"的雙軌供應鏈,或是催生新的多邊協調機制。

但無論走向如何,有一點已清晰顯現:在關鍵礦產與高科技領域,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合作與競爭的平衡將成爲21世紀全球治理的核心命題。

博雅文成:本文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要約、招攬或邀請、誘使、任何不論種類或形式之申述或訂立任何建議及推薦,讀者務請運用個人獨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資決定,如因相關建議招致損失,概與作者本人無關、編者及作者無涉。

事件發生於2025-04-16 國外,國外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