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啓動關鍵礦物進口“232調查”,稀土斷供倒計時?

特朗普命令美國商務部對進口自國外的關鍵礦產進行所謂的“232調查”。

白宮在一份情況說明書中稱,該行政令要求商務部長根據1962年《貿易擴展法》啓動“232 條款” 調查,以“評估這些材料的進口對美國安全和韌性的影響”。

有媒體稱,此舉撕開了老美長期掩藏在"超級大國"光環下的致命軟肋,當國防工業的F-35隱身戰機每架消耗約417公斤稀土材料,當近87%的現役武器供應鏈必須經過中國稀土加工環節,這場以國家安全爲名的礦產調查,本質上是對我國掌控全球戰略資源命脈的恐慌性反撲。

美國地質調查局清單中50種關鍵礦產的進口依賴數據(12種完全依賴,29種超50%依賴),恰如插向美國霸權根基的50把利劍,而劍柄正握在中國手中。

(圖片來源:觀察者)

產業鏈真相

老美並非缺乏礦產資源:內華達州的鋰礦儲量冠絕北美,阿拉斯加的稀土礦藏價值千億,但長達29年的新礦審批週期、癱瘓的冶煉產業鏈(全國僅2座銅冶煉廠、1座稀土礦),讓這些地底寶藏淪爲無法兌現的戰略支票。

反觀我國,憑藉全球83%的鎢控制權、90%的稀土精煉產能,已將資源優勢升維。

當老美軍工企業庫存僅能維持數月,中國對釓、鋱等7類中重稀土的出口管制,恰似精準切斷對手"輸血管"的手術刀,這不僅是對關稅戰的回擊,更是對全球產業鏈話語權的重新定義。

全球震盪

老美的應對策略暴露出戰略清醒與行動荒誕的矛盾性:一面加速審批鈾、鋰等國內礦產開發,另一面卻企圖通過控制烏克蘭鈦礦、格陵蘭島稀土甚至太平洋海底多金屬結核來填補缺口。

這種既要又想的多重邏輯下,在深海採礦技術未成熟、國際海底法公約拒不簽署的現實下,反而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離心傾向。

正如查塔姆研究所警告,當鋰價波動衝擊新能源巨頭、稀土斷供癱瘓軍工生產,單邊主義引發的將是全球經濟體系的鏈式崩塌。

產業重構

稀土全產業鏈崛起:我國稀土精煉技術(全球90%市場份額)疊加出口管制權,迫使國際買家轉向包頭、贛州等產業集羣,帶動高端磁材、催化材料等下游產業價值躍升;

戰略資源替代技術:石墨烯替代稀土永磁材料、鈉離子電池顛覆鋰電格局的研發競賽白熱化,中科院等機構已獲數千億資本加持;

國際資源開發話語權重塑:剛果(金)鈷礦、阿根廷鋰三角等資源帶成爲中美角力新戰場,擁有全產業鏈整合能力的中國企業加速海外佈局;

循環經濟革命啓幕:F-35拆解回收稀土、特斯拉電池黑粉提鋰等技術商業化進程提速,資源再生賽道估值三年暴漲470%。

歷史拐點

這場礦產戰爭暴露出21世紀最殘酷的經濟法則,誰掌握"工業維生素",誰就扼住科技文明的咽喉。

老美試圖用232條款築起貿易高牆時,殊不知中國已通過稀土加工、技術標準、循環體系構建起三維立體的資源控制網。

正如烏克蘭鈦礦爭奪戰揭示的,未來的資源博弈不再是簡單的礦山爭奪,而是產業鏈控制力、技術代差、國際規則制定權的綜合較量。

作爲支撐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關鍵礦產的戰略價值已從產業經濟維度擴展至國家安全領域,其供應體系的全球治理將成爲重塑國際秩序的關鍵變量。

全球資本正在用腳投票:得關鍵礦產者,得天下。

提示:本文僅供行業人員參考,不作爲任何投資建議,圖片、數據來源公開信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