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夢想美國成爲“製造業強國”,專家:“絕對不可能”!
4月15日,韓國媒體《今日財經》發表文章稱,美國總統特朗普失控的關稅政策背後,是他想讓美國再次成爲製造業強國的決心。不過,《華爾街日報》報道稱,專家們對特朗普總統振興製造業的計劃持懷疑態度。
美國是20世紀初使用可互換零件進行大規模生產的先驅,二戰後製造業得到了極大發展。戰後,隨着越來越多的美國人進入中產階級,新住宅和家用電器等耐用品的支出猛增。戰爭期間開發的許多技術導致美國生產出各種各樣的產品,如洗碗機、電視機和噴氣式飛機。隨後,受20世紀初興起的高中教育運動的影響,製造業也享受到了高學歷工人加入製造業的福利。
因此,20世紀50年代製造業佔據了美國私營部門就業的35%左右。然而,製造業在美國經濟中的作用已開始逐漸下降,目前其就業份額爲9.4%。
製造業疲軟的原因是日益富裕的美國消費者在旅行、餐飲和醫療保健等服務上的支出增加。隨着支出的增加,酒店、銀行、律師事務所和醫院等服務業的員工也在增加。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製造業就業停滯不前,但服務業就業持續增長。
此後,它們在與人工費用較低的國家的競爭中開始落後。《華爾街日報》指出,起初他們在服裝等非耐用品生產方面落後於南美和亞洲國家,但後來在耐用品生產方面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
特別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出現了所謂的“中國衝擊”,美國中西部的製造業基地遭受了嚴重打擊。在中國製造業實力增強的同時,美國更加註重服務業生產,美國已成爲以軟件、廣告和知識產權爲主的服務出口國。
因此,專家認爲,無論特朗普總統如何強調振興製造業,美國都不可能恢復昔日的輝煌。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戈登·漢森預測,即使製造業就業崗位增加30%,製造業在私營部門就業中的佔比仍將保持在12%左右。
一些人認爲,關稅不應廣泛適用,而應具體適用並專注於特定產品的生產。其想法是專注於生產半導體等尖端產品,而不是大量低成本產品。 就像美國經濟學家豪斯曼說的那樣:“我們真的還想再做T恤嗎?這有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