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給全世界加關稅,中國製造“意外”獲益

有關機構和出口企業需密切關注美國加稅後的全球市場變化,深入研究分析各國的反制和迂迴措施,尋找機會,積極協商、營造互利,全面推進“中國製造”利用“窗口期”見縫插針、鞏固陣地、擴大市場。

美國政府決定對來自90個國家和地區的商品加徵高關稅。表面上,這項政策旨在減少進口、提振美國產業、獲取更多關稅收入。

然而,事實的發展會比預期更加複雜。美國關稅政策能否達到預期效果,最終還要取決於各方的反制措施和市場對美國產品的反應。

中國製造在這一輪關稅措施中會“意外”受益。

美國政府的基本假設是,通過提高他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的門檻,可以幫助本土廠商奪回市場,同時迫使其他國家更多地購買美國產品。

這一推理邏輯忽視了國際貿易的互惠性和全球價值鏈的緊密交織,特別是市場的自發調整能力。

當美國對全球主要經濟體加徵關稅後,被加稅的經濟體不僅不會“逆來順受”,反而會以迂迴、轉移等措施反擊。消費者會更傾向於不選擇購買美國貨。

很多發展中國家的產品被加了關稅後,產品出口美國受阻,失業增加,收入減少,更不會去買美國產品了,對美貿易只會縮水。

除一些必需的核心產品和技術外,這些經濟體會減少從美國購買中低端的產品和設備。美國廠商想在這部分市場中鞏固"陣地",難度不斷加大。

任何貿易保護措施都不是單向成本。

一些經濟體,特別是發達經濟體因爲美國加稅,會對一些可以找到替代的美國製造採取同樣的措施。

面對美國的關稅攻勢,全球多國開始研究反制措施。一些關稅高達25%--50%的國家,如巴西、瑞士、印度等,已經宣佈對美國產品徵收對等關稅。歐盟、加拿大、中國等大經濟體也採取或準備採取類似反制措施。

各國企業和消費者隨後就會發現,部分美國商品價格會大幅上升,部分產品失去市場競爭力。生產成本高企的美國產品會被迫退出部分國際市場。消費者和企業隨即轉向替代方案。

誰能取代美國?答案呼之欲出:中國製造很可能會成爲受益方之一。

美國給巴西加稅50%,巴西肯定會考慮減少購買美國產品。比如,原來買的是美國製造的汽車,現在可能不買了,老百姓也不願意買了,那就可能會多買其他國家的品牌,包括中國品牌的汽車。

美國汽車品牌(主要是通用汽車)目前在巴西的市場份額約爲10-11%,這主要是由其在巴西的工廠生產。

中國汽車品牌在巴西的整體市場份額約爲6-7%,但增長迅速。在電動汽車細分市場,中國品牌佔據主導地位,市場份額超過85%。

中國品牌汽車目前已經在巴西投資建廠,比亞迪接管了美國福特汽車在巴西的工廠,期望通過巴西擴大在南美市場。此舉被稱爲具有象徵意義。

在印度,中國製造替代美國中高端機械和電子設備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在工業機械、醫療設備的中低端市場,中國製造已具備較強的替代能力,市場份額正在穩步提升。

在半導體設備和電子測量儀器領域,中國替代能力正在增強,但主要集中在中低端市場和部分設備。

如果印度對美國產品加徵關稅,會選擇有可能的替代產品,有更多的印度廠商會購買其他國家和地區生產的中高端機械和電子設備,這給了中國製造更多機會。

但是,這一過程在不同細分市場表現各異。

對亞非拉的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未來的基礎建設,包括通信、物流等等是一個在迅速發展中的大市場。美國在加了關稅後還想操控這些領域,難度會加大。而中國的相應產品和投資會成爲這些國家的優先考慮。

各國普通消費者對美國產品會產生反感情緒,尤其是面對高價的美國產品時,自然會選擇價格更低、品質適中的其他國家生產的產品。

這不是國家間“撮合”的結果,而是市場自發調節的真實表現。同樣的現象會在消費電子、家用電器、紡織品、傢俱等多個品類間出現。

這並非刻意轉向,而是被價格信號自然引導。而中國製造在這一類市場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中國製造業多年形成規模化優勢與成本優勢,決定了中國製造能以更低價格、更高效率提供中端市場絕大多數商品。

數據顯示,中國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設備和工程機械在快速佔據亞洲、拉美和非洲新市場。受美國關稅政策影響的多個發展中國家,都不同程度上加大了對中國設備和消費品的採購。

研究顯示,從消費電子到紡織服裝、再到工業設備,中國製造的“迂迴進入”能力非常強。越南、墨西哥、泰國等國向全球出口產品的中間品和配件中,中國製造的成分也在上升,最終裝配出廠的產品,裡面用的電機、電池、芯片、面料等主材,極大概率是“中國造”。

相比美國等高成本經濟體,中國製造企業的靈活性和本地適應速度也明顯高於別國。一旦市場需求發生變化,中國製造能夠快速切換生產節奏,在訂單、樣式、技術配套甚至本地認證方面都能和全球客戶實現實時對接,這爲中國企業創造了“窗口期”優勢。

每一次貿易壁壘升級,都是對市場選擇權的挑戰,而市場選擇的最終結果有時會與政治意圖相反。

中國製造要實現更全面的替代,還需在技術創新、品牌建設和服務體系方面繼續投入,同時避開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

中國製造的受益也是相對和階段性的。中國製造並非是自然而然地就能替代美國製造,隨着更多經濟體在對美出口受阻後轉向全球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

而且中國國內成本逐步上升,低端製造業的國際競爭壓力也在增強,東南亞、南亞部分國家正在爭奪全球訂單。

在一些高技術壁壘、前沿創新領域,中國還面臨美國和少數發達國家的強大壁壘。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精密儀器、生物技術、軟件算法等產業,中國還需要突破核心技術和提升品牌影響力。

此外,地緣政治風險和非市場壁壘正在上升。一些高收入市場對中國製造品設置更高的准入門檻。美歐對核心技術出口仍採取嚴格限制。這些挑戰將部分限制中國製造向高端市場的延伸和利潤空間的拓展。

中國製造要繼續保持全球競爭力,必須加速結構升級,加強技術創新,提升服務能力,打造國際品牌。這些是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