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一般人不宜使用」 專家曝挑選指南

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一般人不宜使用」,專家曝挑選指南。圖爲民衆選購保健食品。(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當病人生理功能失調,無法進食、消化、代謝一般食品,或有其他特殊營養需求,經醫師認定,有些人須透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獲得足夠營養支持,如糖尿病、癌症、腎臟病等。專家提醒,此類食品適用特定疾病,一般民衆切勿爲了「保養」而購買,食用不當恐增加腎臟負擔、過胖等狀況。

衛福部食藥署今日(16)舉辦例行記者會,說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的挑選注意事項。(李念庭攝)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醫學中心技術主任蔡一賢說明,中風病人咀嚼、吞嚥功能受影響,或臉部癌症病人牙齒掉光,以及化療期間上吐下瀉、肌肉量未恢復等狀況,無法從嘴巴進食獲取足夠營養,可能讓病情惡化,就須透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作爲補充。

除了中風、癌症等階段性治療,慢性病如糖尿病、腎臟病者,有時也需要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協助。蔡一賢表示,糖尿病患補充營養,應兼顧血糖控制,腎病病人透析前後,蛋白質補充量不同,加上多數患者有共病,特殊疾病配方食品須在醫師、營養師評估指導下使用,並根據疾病進程調整。

蔡一賢指出,一般民衆爲了保養身體,有時會購買特殊疾病配方食品來喝,但「不建議也不需要」。若平時經口進食量已蛋白質過量,又使用高蛋白配方,超過需求量恐對腎臟造成負擔;有些家長求好心切幫小朋友購買,也可能造成孩子過胖,微量營養素卻不足的狀況。

食藥署食品組副組長蕭惠文說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分爲可作爲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均衡完整配方食品」、「營養調整完整配方食品」及不可作爲單一營養來源的「營養調整補充配方食品」、「特殊單素配方食品」4類。由於食用對象多爲體質敏感者,上市前要經專家審查通過、發給許可證,目前國內核準共373件特定疾病配方食品。

過去特定疾病配方食品會標明在瓶身背後,今年1月1日起,食藥署規定應在正面顯著標明「特定疾病配方食品」字樣;並標示清楚適用對象、開封前後保存方法、使用方法及用量等事項,如液體配方標明熱量,粉狀配方清楚標示搭配水量,避免太濃稠而拉肚子、太稀造成營養不良狀況。

此外,此類配方食品是針對特定疾病病人,須經醫師或營養師評估、指導使用,因此一般人不適合食用;也並非吃越多越好,對改善疾病沒有幫助;由於是食品,不能提供靜脈注射用。此部分事項同應標明於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