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65歲以上老年人口逾38萬 市府整合資源因應高齡化挑戰

▲桃園跨局處整合資源,因應高齡化挑戰。(圖/市府提供)

記者楊淑媛/桃園報導

桃園市長張善政今(20)日上午主持市政會議,聽取社會局、客家局、原民局、農業局及都發局「跨域協力齊出招 × 高齡樂活日日好」專題報告表示,桃園雖爲六都中最年輕的城市,但同樣須正視國家逐步邁入超高齡社會的挑戰。

截至今(114)年7月止,本市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38萬餘人,市府將持續整合各局處社福資源,透過社區照顧據點布建與高齡友善空間設計,並提供長輩健康促進、數位培力、共餐等多元服務,逐步實現全齡共好、樂活不老的友善城市願景。

社會局長陳寶民表示,目前全市已有388處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涵蓋率近66%。社會局以「一里一據點」爲目標擴展據點數量與服務量能,並因應數位時代需求,開設數位培力課程,協助長者適應科技、縮短數位落差。同時,社會局也會不斷改善據點硬體設施,並與衛生局合作導入智慧健康管理模式,讓長者得以在桃園安心終老。

客家局指出,桃園爲客家族羣人口最多的城市。爲照顧龐大的客家族羣,客家局與社會局合作,於本市C級巷弄長照站推出「伯公照護站」,推動成果亮眼,截至今年已達100站,深受當地居民歡迎。伯公照護站透過結合客語照顧服務人員、辦理客家文化活動等,不僅促進跨世代交流,也讓孩童在實踐中學習並傳承客家語言文化,提升長者活力與歸屬感。

原民局表示,桃園的原住民人口位居全國第二,僅次於花蓮縣,儼然已是原住民族第二個故鄉。爲落實在地老化與文化傳承,原民局已在本市設置39處文化健康站,包含都會區25站、原鄉區14站,達成「都會一區一站、原鄉一里一站」的布建目標。未來將持續以「族人照顧族人」的模式,提供貼近原住民族文化脈絡的照顧服務,並融入傳統手作、飲食及文化儀式等課程設計,促進跨世代互動與文化記憶延續,打造兼具照顧與傳承功能的文化基地,成爲原住民族在地安老的重要依靠。

農業局表示,爲妥善照顧農村高齡者並促進健康老化,農業局積極推動「農村社區綠色照顧站」,以「綠場域、綠療育、綠飲食、綠陪伴」四大面向爲核心,於社區內建置愛心菜園、可食地景,並規劃關懷活動、送餐及共餐計劃,同時培訓綠照員,展現農村在地照顧的新思維,營造高齡友善環境。未來農業局將持續鼓勵本市農村再生社區加入綠色照顧計劃,擴大高齡友善設施與服務,爲長者打造健康、安心且樂活的農村生活。

都發局表示,建築管理處將研擬「高齡友善檢核機制」,從無障礙設計、安全性、便利性、舒適性等4大面向提出具體指引,以高齡友善建築與空間設計爲核心,營造安全、舒適且清晰易辨的環境,並分階段改善既有公有建築,如優先動線、照明、標示、無障礙空間規劃,讓長者能自信參與日常活動與社會生活,全面提升城市的幸福感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