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推動「青年主流化」 年齡上限拉高至40歲、政策資源逾51億
▲臺南市率先實踐《青年基本法》精神,透過青年事務委員會制度與多元政策資源,打造青年友善城市。(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臺南報導
行政院日前通過《青年基本法》,推動青年主流化,臺南2019年便建立青年事務專責單位與委員會,聚焦就業、創業、成家、培力與公共參與五大面向,積極整合跨局處資源,率先實踐青年法核心精神,市長黃偉哲強調,青年是城市未來的關鍵力量,市府將持續打造青年友善城市,讓年輕世代參與城市治理,成爲公共政策的共創者。
黃偉哲表示,臺南作爲文化古都與科技新城,城市發展需要年輕人的聲音。市府於研考會設立「研展暨青年事務科」,並於2019年底成立「青年事務委員會」,成爲少數能跨局整合青年政策的地方政府。青年委員來自各行各業,擁有實際城市參與經驗,不僅提供市政建言,也能主動提案,成爲政策推動的重要力量。
研考會主委蒙志成指出,青年事務委員會納入市府各局處首長爲當然委員,並依議題成立工作小組,以確保青年的建議能落實爲實際政策。臺南更創新將青年定義擴大爲18至40歲,涵蓋更多青年族羣,第四屆青委平均年齡僅29歲,最年輕者更僅19歲,展現臺南長年深耕青年參與的具體成果。
具體政策成果包括青委建議設定街舞空間、市府場域邀請高中社團演出,如114年全中運就號召120位高中生熱舞開場,成功引發熱烈迴響。此外,針對青創貸款利率的建議,也促成「5年全額利息補貼」政策上路,實質減輕青年創業壓力。
今年2月,青委會首度移師至全臺首座國際數位遊牧據點──友愛市場創生聚落舉行,讓委員親身體驗新創環境與親子友善工作空間。此舉不僅促進政策認同,更連結青年創業與智慧產業發展,深化在地實踐。
臺南市114年度投入青年發展資源逾51億元,包含青農培育、社宅支援、非暑期公部門工讀等政策,涵蓋從創業、成家到公共參與多面向。市府也持續推動青年行動計劃、社造平臺,鼓勵青年提出在地行動方案,形塑共好、共創的青年參與文化。
未來臺南將配合《青年基本法》精神,持續強化橫向整合與中央資源爭取,透過制度設計與資源補助,建立青年參與城市治理的長效機制,打造屬於青年世代的新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