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遺傳?醫師曝「後天行爲」是導火線
糖尿病並非單純的遺傳,而是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共同作用,纔會引發疾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糖尿病是國人位居10大死因之1,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許多人在驗出糖尿病後,第一句話常是「因爲我爸媽有糖尿病,這是遺傳」。不過臺中市小兒內科醫師林玉彪則指出,糖尿病並非單純的遺傳,而是遺傳體質與後天生活習慣共同作用,纔會引發疾病。
林玉彪說,根據臨牀觀察,若父母一方患有第2型糖尿病,子女的發病風險約爲一般人的2至3倍;若雙親都有,風險更高。但基因不是命運,只要控制體重、均衡飲食、保持運動,帶有高風險基因的人也可能一輩子不發病。
爲何多數人小兒沒被檢查發現,到中年甚至年長才被檢查出糖尿病?林玉彪指出,這與後天因素最爲關鍵,包括飲食過量、缺乏運動、肥胖、壓力大,甚至睡眠不足,皆會加速胰島素功能退化。年齡本身也是高危險因子,隨着胰島功能逐漸下降,更容易觸發糖尿病。
林玉彪表示,許多人習慣把病因歸咎於遺傳,卻忽略自己在生活中的影響,這是一種心理安慰,但實際上,後天行爲常常是最終的導火線,尤其中秋節快到了,月餅、烤大魚大肉都要有所節制。
林玉彪提醒民衆預防糖尿病,應維持理想體重,避免腹部肥胖,均衡飲食、少糖少油、多蔬果。每週規律運動至少150分鐘。定期健康檢查,尤其是有家族史者,糖尿病不是命中註定,而是可以延後、甚至避免的疾病,呼籲高風險族羣應提早做好生活管理,不要等到血糖異常纔開始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