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判進度明顯緩慢,疑似刻意拖延時間,臺與美關稅談判被質疑黑箱操作

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若】美國所謂“對等關稅”新措施將在8月1日生效,但臺灣一直沒在公佈的名單上,引發島內各界猜測。有分析稱,關稅談判進展緩慢,可能與民進黨操弄的“大罷免”有關。島內輿論評論稱,臺灣的談判猶如黑箱操作,只剩下政治考量。

想拖過“大罷免”之後?

據臺灣《經濟日報》7月13日報道,日前率隊談判的臺“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12日清晨返回臺灣,隨後“行政院”發佈新聞稿稱,鄭麗君及經貿談判辦公室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率領的談判團隊,於美東時間8日與美方談判團隊就“對等關稅”等經貿議題進行第三輪會晤。鄭麗君稱,談判已進入關鍵階段,“雙方盼8月1日前完成協議,屆時會有最終結果”。她還說,許多地區收到美方關稅信函後仍繼續談判。

臺灣聯合新聞網13日稱,鄭麗君僅說“目前進入關鍵階段”,相較於先前賴清德當局一再強調會爭取入列首波名單,現在明顯進度緩慢,“這種微妙的氛圍轉變,給人不小的想象空間,難道是怕‘掀牌’的結果會影響大罷免嗎?”

臺灣政治大學經濟系兼任教授林祖嘉13日撰文稱,從臺灣角度看,已經做了這麼多,爲什麼美國還不買賬,不肯同意臺灣一個比較可接受的關稅稅率?其中有兩個可能因素。首先,原先美國對臺灣設定的對等關稅稅率爲32%,是因爲去年臺灣對美貿易順差率爲64%,美方爲了表示“仁慈”,只課徵一半稅率。但今年臺灣對美出口的順差率達到更高的72%,換句話說,臺灣的“對等關稅”稅率應爲36%,“我們擔心美國會以這個最新的數據,來要求臺灣作出更多讓步”。

其次,美國對於臺灣的一些非貿易障礙有很多怨言,包括島內要求有美豬與美牛產品標示、轉基因食品不得進入校園,以及對美國稻米進口限額等。這次美國很可能會利用這個機會要求臺灣廢除這些規定,但這些規定與食品安全有關,如果廢除的話,必定會在島內引發很大反彈,這可能是民進黨當局最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大罷免”投票在即的當下。

林祖嘉稱,一方面是接受高額的關稅,另一方面是接受美國的種種不合理要求。“這些都是民進黨面對大罷免時所無法承受的。是不是有可能,賴政府要求美國政府延到大罷免之後宣佈?畢竟民進黨最在意的是大罷免的結果,至於關稅的高低,或是同意美國各種要求,相比之下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目前島內質疑,臺“行政院”談判團隊是想刻意拖過“大罷免”投票日,以免影響民衆投票意向。據臺灣“風傳媒”報道,財經領域的臉書主頁“邏輯投資”推測,談判團隊可能不會在7月26日之前輕易讓步,因此美方仍可能寄送關稅通知書進一步施壓,且稅率達到25%—32%的機率仍是存在的。該主頁認爲,7月26日到31日,雙方則可能加速推進談判進度並達成協議。

被批沒有公開報告

據臺灣FTNN新聞網12日報道,針對近日島內傳出民進黨當局可能開放轉基因食品與美牛內臟等進口限制一事,臺灣萬寶投顧投資總監蔡明彰表示,島內農牧戶人口占10.1%,食品安全問題恐影響“大罷免”,尤其農業族羣對此高度敏感,將是政治與經貿談判雙重考驗。他表示,2024年臺灣自美進口農產品總額達1218億元新臺幣,其中美牛223億元居冠,對美方而言,是極具價值的籌碼。若開放美牛內臟等肉品限制,恐觸動民衆敏感神經,進一步衝擊7月26日“大罷免”投票氛圍。

身兼民衆黨主席的“立委”黃國昌13日稱,關稅是很重要且嚴肅的問題,涉及到民衆權利義務,對臺灣經濟影響很大。他表示,臺灣行政部門應該清楚地報告關稅談判進展。黃國昌稱,當初在2014年賴清德曾公開說,整個協議磋商過程中,如果沒有向社會負責任地報告、讓“國會”能夠參與的話,就是“徹徹底底的黑箱作業”,臺灣社會無法接受。

臺灣《聯合報》一篇評論稱,有別於日韓談判代表清楚交代談判細節,臺灣不公開談判立場、未公佈交換條件、不讓民意代表監督,猶如在黑箱操作,且談判團隊未見對產業發展有深入瞭解及具備實戰談判經驗的專業人士,談判似乎只剩下政治考慮。臺灣《中國時報》發表社論批評稱,要換取美國較低的稅率,臺灣沒有面子可賣,必須吞下美方條件,當局卻不願坦誠以告。

真正的挑戰並非僅是關稅

美國政府目前宣佈的對日本與韓國稅率都是25%,越南及菲律賓稅率則爲20%。臺灣原本稅率爲32%,最終新稅率能談到多少,受到島內高度關注。臺灣旅美教授翁履中12日在其臉書主頁發文稱,臺灣輸美產品中屬於“非232條款”產業者僅佔33%;相比之下,日韓該類產業佔比達61%,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甚至高達90%以上。此結構特徵顯示,臺灣出口極度集中在半導體與電子零件等高科技產品,而這些領域尚處於美方“232條款”框架內,尚未正式納入課稅清單。他坦言,若臺灣關稅最終落在15%—20%區間,可能並非因爲美方對臺特殊優待,而是臺灣在此波談判中角色有限,甚至沒那麼重要。翁履中表示,即使關稅比32%低,新臺幣升值疊加關稅成本,對平均毛利僅18%的臺灣中小企業來說,依然可能構成沉重負擔。

美國外交政策研究所(FPRI)亞洲計劃非常駐研究員弗裡德曼近日發表報告稱,臺灣半導體產業擁有全球領先優勢,使其相對有能力承受關稅所帶來的短期衝擊,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高枕無憂。因爲關稅所引發的,將不僅是貿易問題,更可能進一步削弱臺灣在區域內的戰略位置與安全保障。報告分析稱,美國若因經濟代價升高而在區域影響力上退縮,將降低對大陸施壓的籌碼。此外,美國一方面歡迎臺積電赴美投資,另一方面卻對臺灣課徵高額關稅,“此舉也可能動搖臺灣民衆對臺美夥伴關係的信任,對本已複雜的中美之間平衡更添變量”。報告還提到,儘管臺美達成協議也難以根本改變大環境趨勢,臺灣部分低利潤產業或面臨新興競爭壓力。同時,臺灣在安全層面的“嚇阻力”也逐漸減弱,經濟與政治層面都暴露在更大的不確定性中。因此,“臺灣真正面對的挑戰,並非來自單一的關稅政策,而是從經濟轉型、安全戰略到政治信任的全面壓力”。

特朗普上任後,民進黨當局爲了討好美國,先是在2月初臺積電宣佈增加對美投資1000億美元,接着臺“行政院”組團帶領近200個臺灣廠商赴美投資考察,“行政院秘書長”甚至說,“要協助讓美國再次偉大”。4月初美國宣佈“對等關稅”後,賴當局宣佈將每年的防務支出佔GDP比重提高到3%;5月初新臺幣突然大幅升值;6月,臺“行政院”宣佈將投資100億美元,協助美國建設阿拉斯加的天然氣輸送管線。

路透社近日引述3名知情人士的說法稱,臺灣“中油”初步洽談收購美國頁岩氣製造生產事宜。由於美國政府一再將增加美國能源進口與關稅政策掛鉤,“中油此舉將有助臺灣取得更多政治籌碼”。報道稱,“中油”近幾個月一直在探索收購由公共和私募股權支持、活躍在頁岩層區域的現有或即將落成的液化天然氣工廠。

臺灣中時新聞網稱,一旦確認美製整車可享零關稅進口,勢將對臺灣汽車製造與銷售產生直接衝擊,臺灣自產車未來競爭力恐面臨嚴峻挑戰。

臺灣前“經濟部長”尹啓銘稱,4月2日美國公佈的臺灣對等關稅高達32%,恰好證明了4月9日民進黨中常會傳出的所謂“脫中入美”的主張是陷臺灣經濟走上絕路。今年上半年臺灣對美國出口增長率高達51.4%,佔臺灣出口的27.9%,對美貨品貿易順差達552億美元,增長率達113%,佔臺灣總順差557億美元的99%。換言之,“脫中入美”持續推升對美貿易順差,對臺灣出口造成的風險之一就是在美國致力於消除貿易逆差的目標下,遭到高關稅的制裁。風險之二是順差帶來新臺幣升值,此噩夢曾在上世紀80年代下半期因對美貿易順差持續攀升發生過。而今新臺幣對美元升值又蠢蠢欲動,今年4月底至5月5日新臺幣對美元大幅升值約6.2%,而從去年年底到今年6月27日升值了約12.3%。尹啓銘稱,出口之外,投資“脫中入美”則是在掏空臺灣產業。能夠投資美國的企業通常具一定規模,無法前往美國投資的中小企業只有關門一途。而赴美投資的企業要將供應鏈等配套企業帶走,也不能產生帶動出口的效應,造成臺灣產業空心化。尹啓銘稱,兩岸之間臺灣的貿易順差最高曾達近1005億美元,大陸佔臺灣出口比重最高達43.9%,是長期帶動臺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脫中入美”一方面正丟棄大陸龐大的市場商機,另一方面對美則遭遇高關稅與新臺幣升值雙面夾殺、產業出走的反噬,“臺灣兩頭皆空,經濟豈非走上絕路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