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集團買房洗錢太猖狂!金管會揭銀行52次通報 檢討豪宅金流
太子集團在臺洗錢涉及逾45億元資金,豪宅、名車遍佈,掀起銀行合規與洗錢防制疑慮。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說,這十家涉案銀行從2019年起,已累計通報帳戶異常交易52次,但仍發生買房洗錢案,金管會正檢討豪車、豪宅的金流掌控機制。
銀行局長童政彰說,十家銀行均依規完成大額及可疑交易申報,履行KYC(瞭解客戶)與EDD(強化客戶盡職調查),及洗錢防制申報的遵從義務。
彭金隆指出,雖然銀行已履行大額及可疑交易通報義務,但案件暴露防制體系仍存漏洞。金管會已啓動「ABC」三階段檢討,從事前檢視(A)、事中追蹤(B)到法規補強(C)三面向強化防線:
A (事前檢視): 確保銀行在建立客戶關係時,落實KYC(瞭解客戶)與資金來源查覈。
B (事中追蹤): 檢視在客戶資金移動過程中,銀行是否持續落實EDD(強化客戶審查),並依照規定進行大額或異常申報。
C (法規補強): 針對此案發現的機制漏洞,研議是否有需要進一步精進法規、補強機制,特別是針對購屋金流的思考方法,以提高對金融機構的期待。
彭金隆說,目前A、B兩點已初步確認銀行有做到基本遵從義務,但案件的發生也告訴我們,現行機制仍需要調整,「C」的部分將是後續努力的重點,以確保能更有效地防堵利用豪宅或豪車洗錢的路徑。
根據檢調資料,臺北地院已在10月27日裁準扣押太子集團在臺資產,總額逾45億元,包括11戶豪宅、48個車位、26臺名車,以及分佈於十家銀行的60個帳戶。
立委林思銘指出,該集團透過空殼公司與僑外資金,在臺支付24.9億元現金購屋,甚至有資本額僅310萬元公司卻能貸款2億元、短期內償還6億元,質疑是「以房洗錢」。
彭金隆回應,太子集團自2018年進入臺灣,部分資金來自借貸,非全數現金流;涉及的三家公司貸款則屬存單質借,銀行當時察覺異常並有進行通報。
金管會說明,依我國洗錢防制體系,銀行負責偵測異常並通報法務部調查局洗防中心(FIU),再由洗防中心分送檢調單位處理。彭金隆強調,銀行的角色是啓動警報器,制度運作必須持續精進,讓異常金流更快被攔截。
延伸閱讀:
太子集團洗錢案驚動金管會 金檢 10 家銀行、追查金流
太子集團洗錢案 管理和平大苑11戶豪宅30萬交保、北檢將提抗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