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好米揚名國際 臺中稻米達人奪日本金賞──林凡閔

2024年12月,日本山梨縣舉辦第26屆「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臺中烏日稻農林凡閔從4,736件參賽稻米中脫穎而出,獲頒「金賞」最高榮譽。

【撰文|邱璟綾、攝影|莊震烽、圖片提供|烏日區農會】

2024年12月,日本山梨縣舉辦第26屆「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臺中烏日稻農林凡閔從4,736件參賽稻米中脫穎而出,獲頒「金賞」最高榮譽。接過獎牌的那一刻,他彷彿看見10年前的自己,昔日棄商從農的決定,歷經數年堅持不懈,終於讓臺中好米揚名國際。

----------

臺中市烏日區溪南一帶,舊稱「同安厝」,這是林凡閔家族世代安居的故土。屢獲國內外稻米大獎的他,以故鄉之名,將稻米品牌取名爲「同安烏溪米」,他語氣真摯地說:「同安意味着不忘本,也象徵烏溪稻米重視食安,希望與衆人共同安心享受土地的恩賜。」

林凡閔耕耘數年,種植稻米品質精良,獲得國內外競賽評比肯定。

若在每年夏秋之際走訪同安厝,放眼望去盡是綠油油的稻田,微風輕拂,稻浪起伏如綿延的綠海。烏日區溪南一帶,烏溪日夜奔流,豐沛水資源孕育當地的阡陌良田,加上臺中溫和晴朗的氣候優勢,特別適合水稻生長,使烏溪流域成爲金牌米的故鄉。

心繫年邁父母 從商場走入稻田

10年前,林凡閔爲了廣告工程業務奔走全臺,那時「務農」從來不在他的人生規劃中。然而,父親離世後,爲了陪伴年邁的母親,他在2014年毅然放下熟悉的工作,回到這片由烏溪滋養的農地。

烏日區溪南一帶,烏溪日夜奔流,豐沛水資源孕育當地的阡陌良田,加上臺中溫和晴朗的氣候優勢,特別適合水稻生長,使烏溪流域成爲金牌米的故鄉。

對林凡閔而言,50歲那年就是人生最重要的分水嶺。雖然出身農家,兒時也曾牽着耕牛走入田間,但自霧峰農工機械科畢業後,他便一路在廣告工程業打拚。直到父親病重後,他才以「兼職」的身分,與母親一起照顧這片祖傳的農田。

林凡閔表示,「步入中年纔開始學習種稻,剛開始是別人怎麼說,我就怎麼做。」身爲「中年新農」,他只能四處請益,從鄰里長輩的經驗中摸索方向。直到在烏日區農會積極協助下,雙方在資源整合、技術傳承與農業知識領域,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並朝向高品質稻米的方向轉型,「我才真正發現,父親留下的田地,確實可以種出頂級好米。」

重質不重量 黑馬新農奪冠

有別於早期稻農大多追求產量,林凡閔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概念,與烏日區農會從土壤養護、稻種選擇、水質與肥料等方向不斷嘗試改良,並根據氣候調整田區栽培方式。

林凡閔運用現代科學管理概念,與烏日區農會從土壤養護、稻種選擇、水質與肥料等方向不斷嘗試改良,並根據氣候調整田區栽培方式。

他的努力很快有了回報,專職從農的隔年(2015年),林凡閔以黑馬之姿奪得烏日區稻米競賽冠軍。此後,秉持着「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進一步添購烘乾儲存和碾制包裝設備,從栽培到產銷技術,全方位地精進稻米風味。

2024年林凡閔以「高雄147號」香米,於全國「臺灣稻米達人選拔」香米組摘金。

「我們把照顧自己身體的心情,拿來照顧稻子。」林凡閔笑說,爲了減少對土地的危害,他將「少肥減藥,冷藏鮮碾」視爲生產原則。2019年又再以「臺南16號」奪得「臺灣稻米達人冠軍賽」好米組冠軍;2022年則拿下日本第24屆「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特別優秀賞,一舉打響烏溪糧倉的名號。

烏日區農會總幹事張漢強(左一)、常務監事魏周森(右二)與農事指導員陳宗明(右一)於2024年 陪同農友林凡閔前進日本「 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參賽,拿下金賞。

林凡閔謙虛地說,烏日區農會推广部指導員陳宗明是他的伯樂,他負責鑽研栽培技術,而取得「日本米•食味鑑定士」認定資格的陳宗明,則在稻米品質與競賽方面傳承經驗,兩人建立起並肩作戰的情誼。

「林凡閔注重細節,總是遇到問題就解決問題,從不輕言放棄。」陳宗明表示,當林凡閔帶着烏日好米走向國際舞臺,開始有越來越多農友主動參與課程,或與農會討論契作方式,「他逐漸成爲青農心中的指標人物,大家真正相信烏溪流域是金牌米的故鄉。」

謙卑如稻穗 榮耀獻天上父親

2024年8月,林凡閔以「高雄147號」香米,在烏日區「稻米達人鄉鎮賽」奪冠,隨後於全國「臺灣稻米達人選拔」香米組摘金。後續更前進日本,在「米.食味分析鑑定競賽」4,700多件樣本中,首度拿下「都道府縣.海外地域代表組」金賞,這也是臺灣稻米繼2019年獲得金賞後,再度奪下水稻界的最高榮譽。

林凡閔十年磨一劍,在登上稻米競賽最高殿堂後,也攜手烏日區農會傳承種稻技術與競賽經驗。

林凡閔說,赴日領獎前,他在衣櫃深處意外發現兩套塵封已久的老西裝,那是母親珍藏多年、思念父親的信物。他鄭重地穿上爸爸的西裝出席頒獎典禮,彷彿與父親攜手同行。「感謝阿爸留下的土地,將榮耀獻給天上的他。」看着高懸牆上的匾額,他動容地說着。

一如稻穗越飽滿而越低垂,林凡閔以十年磨一劍的決心,一步步登上稻米競賽最高殿堂,但他不願停下腳步,仍持續精進學習,並在去年通過嚴格的培訓、考試,取得「日本米•食味鑑定士」資格,未來將着手推廣稻米食農教育,並與農會攜手傳承種稻技術與競賽經驗,帶動臺中稻米產業發展,展現臺灣米的競爭力。

《漾臺中》2025年8月號NO.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