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新金董座吳東亮專訪/臺新新光金 拚往上再成長
臺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專訪。記者胡經周/攝影
臺新金(2887)董事長吳東亮昨(7)日接受本報專訪指出,臺新金與新光金(2888)合併後,最關鍵是做好整合平臺,發揮綜效,往上再成長,這是承諾,也是使命。
吳東亮說,合併後的臺新新光金控,保險業務與其他業務各佔一半,未來表現會比較平穩,對抗景氣循環波動會好一點。對於股東,合併是爲了賺錢,可以繼續發股利給股東,未來希望朝好的方向走。
兩家金控大大小小子公司客戶數加起來有將近1,000萬,股東接近100萬人,員工亦有3萬人,「這是很大的平臺,很大的工程,一定要做得好,這也是對政府、投資者、員工及客戶的承諾」,他希望臺新新光一起將這個平臺發揮綜效,並且向上成長,這是所有臺新新光人的承諾跟使命,而他們也規劃在未來將在一年半至二年時間內,將四大子公司完成整並。
吳東亮說,合併過程最怕「亂砍人」,因此臺新新光金也將作組織架構的調整,以收留才之效,同時也聘請很多國際級,包含合併、IT、財務等顧問,來進行組織微調。
至於外界關注的新金控人事佈局,外傳新光金控董事長魏寶生可能出任臺新新光金控副董事長,對此,吳東亮則表示,「不能泄露太多天機。」相關高層人事都要再安排,但這兩年來魏寶生經營新光金、新壽的成果很好,因此未來在合併後的金控絕對安排重要職務。
以下爲專訪紀要:
問:臺新金與新光金合併後,最想做的事是什麼?
答:第一件事當然就是把合併做好,兩家公司加起來,客戶數1,000萬人,股東接近100萬人,員工3萬人,是很大的平臺,一定要做得好,我們對政府、股東、客戶的承諾,就是要一起把整合的平臺做好,發揮綜效,往上再成長,是承諾、也是使命。
合併後子公司業務各有消長,看好合並之後的保險、其他業務佔比各半,資產的分佈上將更平衡,也更能抵禦市場波動。
帶動整並潮 顯現正面影響
兩家金控的合併帶來的影響是正面的,會讓整個行業更健康,臺灣過去沒有世界百大銀行,因此希望藉由新新並帶動臺灣併購潮此案例帶動金融整並,期待有一天台灣能整並好,看誰最先進入百大,不論是公股還是民營,這對臺灣都是好事。而未來臺新新光金控也將「深耕臺灣、立足亞洲、放眼世界」,積極向海外拓點,跟着客戶到全世界。
問:可以談談合併後的留才及人事安排?
答:平臺整合預計要一年半到兩年,中間要設計組織,怎麼把最好的人才留着,要花很多腦筋,會盡量留,可能很多高層,會變成副董或調到其他單位,各種方式都有可能,臺新及新光可能或多或少都有本位主義,要有清楚的方向,這次請很多國際級顧問,像合併顧問、IT顧問,進行微調。合併要有綜效,最怕亂砍人,組織排好,好的人要好好留下來,最後帶動成長。
問:你要怎麼回到父親時代的榮景?
答:過去國壽與新壽有很長一段時間,一直是市場前兩大壽險公司,當時新壽老臣吳家錄還在的時候,靠的就是從鄉村包圍城市,鄉村反攻回來,所以有一段光榮的歲月,這幾年新壽的人才很好,雖然管理上有疏失,但這幾年我也推薦很多人,新光金一直在改善,經過合併可以浴火重生,很快有不同的面貌可以表現,新光是老字號,臺新的品牌比較新,希望未來把新的元素納進來。
問:臺新銀行跟着客戶走,配合臺商供應鏈移轉或擴張,最新海外佈局規劃爲何?
赴海外拓點 配合臺商佈局
答:目前臺新銀行配合臺商在亞洲佈局,海外據點有日本東京分行及福岡支行,利有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納閩及澳洲布里斯本分行,辦事處則有中國大陸上海、越南胡志明、泰國曼谷、緬甸仰光,而今年三月底獲准設立菲律賓馬尼拉辦事處。至於新光銀方面,目前則有香港分行,並鎖定新加坡設分行。
問:怎麼看新光三越人事紛爭?
答:我覺得企業如果經營得好,就要支持讓他繼續下去,尤其是年輕的團隊更要支持,新光吳家可以站在監督立場,不一定要自己來,過去新光三越因爲董事長吳東興過世,後來由日本人接任董事長就是我的建議。
我跟我哥哥吳東進對於新光三越很有感情,因爲他與我對新光三越都有貢獻,一開始是我父親的關係,父親找三越來技術合作,在父親過世前,還飛去日本,拜託三越來參與合資,但執行時我父親離世,簽約的人是哥哥吳東進,後來他也忙,就交給吳東興。
問:可否談談父親對你的教育及你對孩子的教育?
答: 我父親給我的,不是正規的學校教育,他不會看我的成績單,也不會兇我們,他有一點特別好,就是身教很好,他不是一個會講長篇道理的人,他是就是做給你看,當然我也是聽話的小孩,所以一路聽他的話走到現在。
我的兩個兒子,一個在從事服裝設計,一個在臺新金內部歷練,已經在做臺新人壽副董了,怎麼說,就是So far so good,兩個孩子都聽話,應該是媽媽(彭雪芬)教得不錯。
死利差互抵 壽險應急利器
問:近期川普關稅效應及臺幣狂升,對壽險業營運造成很大沖擊,可否談談對壽險業應急措施的相關建言?
答:這一部分要很小心因應,未來川普的政策是否有很大的調整很難講,不過金融業的投資面,分兩塊來看,一個是銀行,一個是壽險。銀行部分,多數做短天期,影響不會太大。但是壽險的部分就不同了,過去我們常常說,保險業要面臨利差、死差、費差,但其實臺灣還多了一個匯差,這跟歐美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歐美市場胃納量夠大,沒有像臺灣這樣,把資金移往海外,購買不同幣別的商品,這就是爲何我們比其他國家,還多了匯差的風險。
這次金管會找壽險業談短期的應急方案,就有業者提出拿死利差互抵的方式,解決臺幣大幅升值,產生的匯差。這主要是過去在實施新的外匯準備金新制時,許多申請實施的業者,在這波臺幣大幅升值時,第一桶金已經用完了。
問:你建議金管會把死利差互抵作爲應急建議嗎?
答:我認爲死利差互抵,可以視爲壽險業因應匯兌風險的第二桶金。就像過去我們說的,壽險業常常爲了波動不大的新臺幣匯率提存了大量準備,而外匯準備金新制如果是第一桶金,死利差互抵可視爲第二桶金,面對新臺幣暴力升值時,可以拿出來使用,而且死利差互抵已經有業界在使用,何不開放整體業界都使用?
問:整體業界死利差互抵的額度有多大?新光人壽的水位如何?
答:看整體業界,預估會有6,000億元左右,新光金則有1,000億元水準。
問:在合併後,未來臺新新光金控旗下的人壽,面臨明年的接軌,是否可以安然度過?
答:現在第四階段的寬容措施最後版本還沒出來,不過因爲兩家金控的合併,未來在接軌IFRS 17(國際財務報導準則第17號)及TW-ICS(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時,重新調整資產負債,帳上5,000億至6,000億元,可以分年衝回,另外在CSM(合約服務邊際)商品部分,過去臺新金旗下的臺新人壽(原名保德信人壽)賣的都是這些商品,現在新光人壽也賣得非常好,這都有利於未來接軌。
推動亞資中心 要跨步前行
問:如何看川普關稅、新臺幣強升,臺灣如何因應?
答:匯率波動大對大企業資金調度沒有問題,但有問題的是傳產,最怕的就是東西出不去,當物流斷鏈,金流也斷鏈,一斷鏈銀行就面臨倒帳危機,我們會密切關注這件事,但也不完全是壞事,因爲進口商就很高興,對廠商來說現在就是要調整體質,就如同80年代,臺灣工廠外移也造就很多隱形冠軍。
政府也看到了市場上面臨的重大挑戰,並提出許多因應方案,包括880億元的出口供應鏈支持方案以及高達4,100億特別條例,支持產業因應包含關稅貿易等國際局勢的重大需求,加上信保基金、海外信用保證基金等地支援,會比較安定。
對於川普的政策,現在各國就是摸着石子過河,就像是兩人在森林看到熊,不是要跑比熊快,只要比另一人快就可以,因此希望希望臺灣的關稅至少比競爭對手還要低就可以,纔不會影響到臺灣的競爭力。
問:可否談談你對核能的看法?
答:核能部分,過去工商協進會一直希望能源供給能夠多元化,這兩年臺新也辦了辦很多論壇,我認爲,充足安定供電是最重要的,核能問題遲早要面對的,尤其AI應用起飛,耗電量非常大,所以我們在供電這一塊,應該要有突破,現在覈三要停役就很可惜,最好的做法就是延役,最安定也最省錢,因爲一旦停役,未來要重啓的代價太大,至於SMR小型核電,也值得研究。
問:怎麼看產業界面臨匯率的問題?
答:從臺幣升幅來看,大的企業資金調度比較沒問題,而傳產受影響大,尤其是生產事業最怕東西出不去,一旦物流斷鏈,就代表金流就斷鏈,銀行就會發生倒帳,這些問題比較擔心。
不過,從匯率往上走,對經濟不是壞事情,廠商要怎麼調整體質,政府對產業提出支持方案,金額逾900億元,同時應該考慮擴大信保基金與對外融資保證基金的額度,對外國保證機制量能都可以擴大。
問:政府積極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臺新銀也搶下財管2.0門票,如何看待臺灣發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的機會與挑戰?
答:臺灣金融產值佔GDP僅約6%,但新加坡卻有13%、超過兩倍,臺灣有這麼好的教育、人才、監理單位等,我們好好做還可以再成長。
政府推動亞洲資產管理中心,臺新銀行很早就瞄準財富管理市場,在新加坡與香港分行設有私人銀行服務,臺灣大方向上做得不錯,但我們競爭對手是香港、新加坡,其商品法規、外匯制度和稅務等都優於臺灣,臺灣所有條件都具備,銀行、銷售部隊都在,只要相關條件一放鬆,就能放開腳步往前走,提升臺灣金融產業在GDP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