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終成亞洲第一非核家園 卻還有這四大謎團待解?

臺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但,沒了核電,卻遺留更多能源謎團,等待政府與全民深入瞭解、共同拆解。圖爲核三廠。 張智傑攝

【文/郭逸】

2025年5月17日,臺灣正式跨入「非核家園」的新里程碑,隨着核三廠2號機進入除役階段,成爲亞洲第一個全面廢核的國家。這場能源轉型之路,仍留下一連串未解的謎團:除役後的安全與成本、核廢料最終處置、綠能廢料處理,以及因應電力缺口可能帶來的碳排風險。面對日益複雜的電力供應挑戰與嚴峻的碳排壓力,臺灣能否抓住改革契機,同時支撐產業升級與永續發展?

2025年5月17日凌晨0時,核三廠2號機按下關機鍵,運轉40年的設備低鳴聲逐漸減弱,儀表板上的發電量曲線逐步下降。

降載幾乎花了一整天,核電終於歸零,悄悄宣告臺灣繼德國之後,成爲世界第二個、亞洲第一個邁入「非核家園」的國家。

對比這段時間,臺灣在覈電存續的議題上吵得沸沸揚揚,核三廠的電力走入歷史,顯得安靜許多。但,殘酷的真相是,非核家園並非各種爭端的終點,反而是許多問題的開端。

製圖:李健邦

建廠容易拆廠難,揮別核電關關難過

很少有人知道,一座核電廠完工不到10年,想要一座核電廠完全消失在臺灣的土地,卻至少得要25年。

根據臺電公司、核能安全委員會釋出的公開說明,光是第一階段的除役過渡期,就爲期八年,除了仔細清理廠內設備,同一時間要尋址,興建乾燥貯存設施,才能移出堆疊池子冷卻的燃料棒。

而且建廠容易,拆廠難!下一個階段是拆除反應爐和廠房組建,保守預估就要12年;最後五年則是偵測殘餘輻射與土地復原,達到標準,纔是正式告別核電廠。

期間所動用的經費,都是你我的納稅錢。一個核電反應器除役至少花費4000億元,臺灣有六座反應器,換算下來要價2.4兆元,這還沒把近年持續的通貨膨脹納入計算,所以經費恐怕更高。

即便臺電成立「核能發電後端營運基金管理會」,從1987年開始,每年依照核能淨髮電量與每度核能發電分攤率,提列核電廠除役的所需資金,依舊入不敷出。

經費只是第一關,臺灣三座進入除役階段的核電廠,後續挑戰多不勝數。

其實,全球採用核電的國家,都得面臨這些關卡。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就算前方荊棘滿布,許多重要國際會議或先進國家,竟開始正面看待覈電。

製圖:李健邦

化解歧見與謎團,讓能源成爲產業後盾

綜觀而言,擁核、反核的論點交集處在「安全」,範圍擴及國家、環境、能源、產業,想要解決這些這些安全問題,都仰賴全民有更專業的深度對話。

一位臺電主管比喻,《核管法》修法通過或許是「甜蜜的負擔」,不僅維持核電議題的熱度,更會勾起許多臺灣民衆深入瞭解的興趣,之後才能理性地做出選擇。

全民若要展開對話,得有相當的知識基礎。「核工、地質確實有知識門檻,但要試圖轉化爲羣衆都能理解的文字,」林敏聰認爲,政府扮演重要角色,必須建立公共知識平臺,導引討論。

這也是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成立目的。據悉,目前開會四次,有三次論及核電議題。黃品涵說,與會委員發表臺灣電力供需的觀察和建議,還沒取得共識的部分就記錄下來,屆時應會成立「能源資訊平臺」,上傳所有彙整資訊。

「擁核、反核僅僅雙方意見並陳,無法積極對話,所以要把利弊列出來,成爲討論基礎。」林敏聰強調。

曾在屏東恆春進行核電廠存廢田野調查的政治大學創新民主中心執行長林俐君坦言,多數臺灣民衆對核電一知半解,「我們曾經調查民衆要不要核電,七成都支持,但對於核電基礎知識的理解,正確率居然不到兩成。」

她以恆春爲例,當地人有專屬的生活步調,忙農耕、做觀光,關注核電議題的能量呈現「點狀且斷裂」,沒有地方型組織協助關注,難以凝聚共識。

這也反映出當地社會對核電議題的弱連結,林俐君說,面對核安,在地居民首當其衝,意見卻遭到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政治頭人的一言一行。

製圖:李健邦

沒有充足能源,難培養下一個護國神山

臺灣這片土地,花了16965天和核電斷聯,卻得再花將近一萬天,才能完全復原。賴政府聲稱邁入能源轉型2.0,但一句「堅持非核家園」難以成爲定見,如果無法有效整合各方意見,核電的未解之謎,不只永遠無法解惑,還正在醞釀下一波能源政治攻防。

2025年5月17日,是核三廠2號機停機、臺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的日子,更是臺灣人學習民主對話的契機,如此才能拆解各種核能謎團,並讓能源成爲臺灣產業的堅強後盾。

近日來臺喊出Team Taiwan、籌組AI臺灣隊的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新倡議的「AI工廠」「AI基礎建設」商機,臺灣抓得住嗎?不管非核家園與否,臺灣沒有強韌充足的能源,恐難在地緣政治的變局下,培養出下一個如「護國神山」、可與國際勢力抗衡的強力產業。

文章未完

詳細內容請見遠見雜誌2025年6月號:當核三按下關機鍵,實現「非核家園」還有四大殘酷真相?

延伸閱讀:

比公墓還嚇人的鄰避設施,核廢料仍是最難解習題

不要核電反增灰電,爐火燒出空污、居民悲嘆心涼

綠能廢料反釀回收風暴,光電垃圾能靠AI變黃金?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揭開非核家園殘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