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正式發表 全球僅存數百隻
新種魚池琴蛙的雌蛙。(林春富攝影/臺師大提供)
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魚池琴蛙」是全球最瀕危的蛙類之一。(臺師大提供)
臺灣師範大學攜手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及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發現臺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這項發現已於今年正式發表在國際期刊《動物檢索Zookeys》。
研究顯示,臺灣的「魚池琴蛙」與琉球的「琉球琴蛙」有明顯差異,確認是一個獨立物種。這種新蛙已被命名爲「魚池琴蛙」,拉丁學名爲Nidirana shyhhuangi。
臺師大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魚池琴蛙」是全球最瀕危的蛙類之一。目前全臺「魚池琴蛙」成體數量粗估只有300到700只,數量極爲稀少。
林思民指出,退休教授陳世煌早在1980年代擔任助教時,就已注意到這個蛙種。當時他發現這種青蛙的體型比「琉球琴蛙」小,很可能是新物種。但由於當時缺乏進步的鑑別工具,一直未能證明兩者是不同物種。
研究團隊經過仔細檢視後發現,「魚池琴蛙」和分佈於日本的石垣島以及西表島的「琉球琴蛙」在體型、五官、斑紋到叫聲都有明顯差異。
林思民說,兩個蛙種叫聲不同,臺灣的「魚池琴蛙」叫聲像在彈琴、撥琴絃的聲音,而日本「琉球琴蛙」的叫聲則比較慢、比較低沉,因爲體型較大,動作就稍微慢一點。
林春富表示,研究團隊約在2019年開始特別關注「魚池琴蛙」的保育工作。爲求慎重,首先針對「魚池琴蛙」的遺傳分類地位進行釐清。而「魚池琴蛙」於今年2月27日正式發表後,已被美國自然史博物館收錄於《世界兩棲類物種》資料庫,成爲全球第8862種有正式學名的兩棲類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魚池琴蛙」的棲地已經只剩下蓮華池以及日月潭周邊溼地,潛在威脅包含人爲火災、大型土地開發等。林春富建議,民衆別直接到棲地踩踏,不利保育工作,並建議國人可前往臺北市立動物園參觀瀕危動物特展,在那裡可聽到「魚池琴蛙」的聲音,也有機會親眼目睹「魚池琴蛙」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