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綠鬣蜥 臺南2外來種蛙類通報捕捉數也上升
臺南市農業局統計,亞洲錦蛙去年移除166只,今年截至目前爲止爲14只。(農業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外來入侵物種以綠鬣蜥最爲人所知,臺南光是去年就移除1.2萬隻,平均每月捕捉逾1000只,但除了綠鬣蜥,雨季、夏季是蛙類繁殖期,農業局呼籲,常見外來種蛙類包括斑腿樹蛙及亞洲錦蛙,去年亞洲錦蛙通報捕捉166只、斑腿樹蛙49只,前者近2年在臺南通報及捕捉數量都有上升,呼籲民衆如發現務必主動通報。
亞洲大學張筱筠教授(左)及森保科長朱健明(右)介紹亞洲錦蛙、斑腿樹蛙及如何防治。(農業局提供/曹婷婷臺南傳真)
農業局表示,民衆常會把亞洲錦蛙跟小雨蛙、斑腿樹蛙跟布氏樹蛙搞混,最近比較擔心的是風災過後,又值蛙類繁殖期,外來種族羣萬一擴大就不利於防治,因此提醒民衆若在水域發現這兩種外來蛙,一定要通報相關單位,以免外來種族羣擴大。農業局統計,亞洲錦蛙去年移除166只,今年目前爲止14只,另斑腿樹蛙去年49只、前年53只。
森林及自然保育科指出,斑腿樹蛙常見於淺山地區,如六甲、官田、新化、關廟等地,都可見牠們出沒,但亞洲錦蛙則是全市都看得到。斑腿樹蛙與原生種布氏樹蛙之間存在着競爭,尤其是牠們的蝌蚪之間,斑腿樹蛙蝌蚪的數量增加可能導致原生蛙類的食物短缺影響生存;至於亞洲錦蛙則常見於田間、公園水池等地,蛙鳴類似牛叫,近2年在臺南通報及捕捉數量都有上升跡象。
農業局表示,外來入侵動植物防治移除是一場長期抗戰,須全年不分季節、不間斷進行,纔能有效遏止擴散,民衆一旦發現外來入侵種蛙類或其他入侵種動植物,皆可主動通報或進行移除,纔能有效遏止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