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發現特有種「魚池琴蛙」!全球不到700只 僅剩2塊棲地
▲臺師大與農業部生多所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爲全球最瀕危的蛙類之一。圖爲魚池琴蛙的雌蛙。(圖/林春富攝影,臺師大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臺師大與農業部組成研究團隊,共同發現臺灣特有新蛙種「魚池琴蛙」,證明臺灣與日本琉球的豎琴蛙在遺傳特徵、叫聲等不同,破解40年身世懸案,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動物檢索》,全世界只剩1個族羣、2塊棲地,數量初估約300至700只,被定義爲「極度瀕危」,政府將投入保育行動。
今(20日)是「世界青蛙日」,臺師大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帶領團隊,和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合作研究,共同舉行學術成果發表會,正式發表新獨立物種「魚池琴蛙」。
魚池琴蛙的發現可追溯至1980年代早期,當時在臺師大擔任助教的陳世煌,在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的採集行旅中,發現「形似腹斑蛙,但是體型較小」蛙種。儘管陳世煌當時懷疑是新物種,但因爲缺乏可用分子證據而未正式發表。1990年代後,多數科學家認爲臺灣豎琴蛙與日本豎琴蛙相同。
林思民團隊在2019年重啓研究,發現臺灣豎琴蛙與日本豎琴蛙(琉球琴蛙)的遺傳有明顯差異。林思民表示,經過遺傳鑑定,發現臺日兩處豎琴蛙已有明顯遺傳分化,魚池琴蛙比琉球琴蛙明顯小了一大截,魚池琴蛙的腿部花紋數量也明顯多於琉球琴蛙,且魚池琴蛙的叫聲急促高亢,琉球琴蛙則緩慢低沉。
▲臺師大與生多所發表新物種「魚池琴蛙」,也是全球最瀕危的蛙類之一。(圖/林春富攝,臺師大提供)
爲表彰陳世煌發現新物種青蛙的貢獻,研究團隊將此新物種命名爲「魚池琴蛙」,拉丁學名爲Nidirana shyhhuangi(世煌琴蛙),並將陳世煌自1984年留存至今收藏,作爲分類學上最重要模式標本,研究成果也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動物檢索》(Zookeys)。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指出,魚池琴蛙全球只剩1個族羣、2塊棲地,也就是蓮華池與日月潭的周邊溼地,分佈總面積僅剩0.014平方公里,成體族羣數量初估約300至700只,農業部擔憂生存會受到颱風或土石流等外在高擾或威脅,政府相關單位已出版保育行動計劃,並投入垃圾清除、引水等棲地改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