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智人口將破68萬!醫教14招可延緩45%發病機率

全國失智症患者持續上升,醫師呼籲把握黃金治療期儘早就醫,搭配日常改善14大風險因子,有助預防及延緩惡化。(李念庭攝)

全臺約35萬人失智,其中6成爲阿茲海默症,隨着新藥出現,部分患者迎來治療轉機。醫師指出,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成輕度阿茲海默症,平均僅需3至5年,此時期是黃金期,應儘速就醫確診、搭配適當治療,日常透過增加社交互動等14種方式,有助預防或延遲45%失智個案發生。

隨着超高齡社會來臨,國內每年失智症個案持續攀升。衛福部統計,我國65歲以上失智症盛行率7.99%,全臺約35萬人罹失智症,推估2041年失智人口恐近68萬人。

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明,失智症以阿茲海默症佔6成最多,許多年長者早期出現記憶力退化、理解能力變差時,常誤以爲只是正常老化,直到方向感變差、記憶力衰退、情緒起伏等才就醫,平均延誤約3.5年。

臺灣臨牀失智症學會理事長徐榮隆指出,阿茲海默症主因是大腦毒性類澱粉蛋白堆積,形成斑塊,導致腦結構改變、影響記憶力與認知功能。過去傳統藥物只能控制症狀,近年出現新型單株抗體藥物,適用於部分輕度認知障礙、輕度阿茲海默症病友,能清除毒性蛋白,延緩病程惡化,藥物從治標邁向治本。

雙和醫院失智症中心顧問醫師胡朝榮說明,阿茲海默症可分爲六期,第1、2期爲前期,腦內毒性類澱粉蛋白開始堆積;第3期爲輕度認知障礙,毒性蛋白開始堆積、引起症狀;第4期轉爲輕度失智,症狀開始影響到日常生活;第5、6期爲中重度失智,毒性蛋白擴散至整個大腦。

胡朝榮指出,阿茲海默症是不可逆疾病,早期診斷是關鍵,從輕度認知障礙惡化至輕度失智,平均僅需3~5年,每年約10~15%病友會進展成失智症。此段時期爲治療介入黃金期,應儘速就醫檢測。

一名70歲退休男性工程師,2017年出現短期記憶力衰退,妻子觀察到他頻繁重複提問,心情時常低落、憂鬱,就醫確診爲阿茲海默症輕度認知障礙。接受治療、定期回診,積極參與社交活動、散步、旅遊、和妻子一起學畫畫,7年來病情維持良好,今年檢測後仍維持在輕度認知障礙,並未退化爲輕度失智症。

徐文俊提醒,失智症10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影響生活、計劃或解決事情困難、無法勝任熟悉事務、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對視覺影像與空間關係理解困難、言語表達或書寫困難、物品亂放無法找回、判斷力減弱、不參與社交活動,及情緒個性發生明顯改變。若出現這些警訊,應儘速就醫檢測。

徐文俊建議,日常生活中,透過改善14個風險因子,有助預防或延遲45%失智症個案發生。包括提升教育程度、矯正聽力與視力、控制高膽固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維持健康體重,預防憂鬱、避免腦部外傷、避免抽菸或過度飲酒,養成規律運動習慣、保持良好社交互動、遠離空氣污染,都是促進大腦健康的重要行動。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飲酒過量,有礙健康。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中時新聞網》:吸菸有害健康 中時新聞網關心您!戒菸專線:0800-636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