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年失智人口恐破1.39億 養好生活習慣可降45%風險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圖/臺北馬偕紀念醫院提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目前全球已有超過5700萬人罹患失智症,且每3秒就新增1名患者。專家表示,預防失智不能只依靠藥物,國際研究顯示藉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於下降約45%的失智症風險,包括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避免吸菸飲酒、保持社交互動等。

72歲的退休阿伯,每天如常去傳統市場,某一天女兒發現父親將水電費帳單塞進鞋櫃裡,起初不以爲意,覺得是粗心或健忘,不久後,父親在市場蹓躂的時間愈來愈久,幾個月後,整天疑神疑鬼,甚至半夜奪門而出,讓家人心急又生氣,就醫檢查發現是罹患失智症。

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將每年的9月21日訂爲國際失智症日(World Alzheimer’s Day),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老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峻維指出,根據WHO預估到2050年,全球失智人口將突破1億3900萬人,顯示失智症已是全球挑戰。失智症患者有千百種表現形式,一旦疏於觀察,可能造成延誤就醫即時診斷的最佳時機,國際研究顯示藉由培養良好生活習慣有助於下降約45%的失智症風險,包括控制三高、維持運動習慣、避免吸菸飲酒、保持社交互動等。

張峻維說明,許多人常將失智症狀誤解爲老化的過程,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期,而真正「會影響到正常生活」的失智症十大警訊包括,記憶力減退、計劃或解決問題出現困難、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對時間和地點感到混淆、困難理解視覺影像與空間的關係、言語表達或書寫障礙、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判斷力變差或減弱、減少社交活動、情緒變化等。

張峻維表示,傳統對於失智症認知是65歲以上人好發,但近年的確有年輕化趨勢,主因爲診斷方式進步,透過抽血及影像等檢查,發現腦部變化,便可提早預防。

張峻維說,第二則是生活型態的改變,有研究發現,若改善生活可以降低4成好發風險。像是中年聽損、眼睛白內障等,若減少這類刺激,得到失智症機率就較高。還有三高、缺乏運動等也都有影響,因此改變生活可以預防失智。

張峻維表示,民衆若發現長輩出現與過去明顯不同的行爲或記憶狀況,應儘早尋求專業醫師評估,儘早介入延緩惡化。由於失智症患者常有定向混淆的情況,若遇到疑似失智症患者時,建議「看問留撥」四步驟,看見異狀、主動詢問、陪伴在側、聯絡家屬或醫療單位,透過簡單的步驟,共同打造失智患者友善環境。

馬偕紀念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說,臺灣正邁入高齡社會,失智人口逐年上升,醫院除了提供完善的診斷與治療服務,也積極推動社區教育與友善照護環境,希望透過醫療專業與社區力量的結合,讓每位長者都能在安全、友善的環境中安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