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失智人口 2050年逾86萬
由旺旺中時媒體集團舉辦的「銀髮失智照護講座」18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出席的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左起)、新光醫院精神科醫師田心喬、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醫師、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中華民國紅心字會副秘書長許雅青、大江基因精準醫學品牌經理營養師陳怡安合影留念。(姚志平攝)
隨着人口老化加速,失智症已成爲社會必須面對的重要課題。旺旺中時媒體集團長期關注樂齡健康議題,於昨(18)日在臺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銀髮失智照護講座」,邀請業界權威人士深入剖析,包含失智症警訊與應對、樂齡生活模式、飲食建議等,給予豐富衛教資訊,現場冠蓋雲集,臺下民衆反饋正面。
中國時報副社長暨總經理王儒哲表示,臺灣失智人口逾37萬人,預計2050年成長至86萬以上,同時失智症也會加重國家醫療、照護負擔;有鑑於此,旺旺中時媒體集團每年舉辦「銀髮失智照護講座」,傳遞正確衛教資訊,與國人站在同一陣線,守護健康。
中華民國紅心字會副秘書長許雅青分享,入托日照中心應注意5點。其一,重視硬體環境、活動規劃表以及工作人員的互動;其二,確實參觀日照中心的專業人員及照顧比;其三,一定要讓長者在日照中心試託;其四,如實告知長者在家中實際情形;最後,與專業人員建立溝通管道,確保長者未來的照顧計劃。
新光醫療財團法人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田心喬則表示,隨着年齡增長,認知功能會逐漸下降,過程通常緩慢,不影響日常生活;然而,若生活功能受到干擾,便可能是病理性變化的徵兆,需要警惕。他提醒,輕度認知障礙雖不一定會演變爲失智症,卻往往是進一步惡化的警訊。
臺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暨瑞智社會福利基金會董事長徐文俊指出,老化伴隨慢性病、認知障礙、社交孤立與靈性困擾;其中,失智症患者可能在遺忘中,漸漸失去自我認同、社會連結,因此,需要各界提供多方支持與關懷。
亞東醫院失智中心主任甄瑞興表示,失智症早期症狀包括記憶力衰退、重複提問、性格轉變,以及語言表達困難等。他建議,依病程輕、中、重度給予相對應藥物,若患者合併憂鬱,則可使用抗憂鬱藥物。除藥物治療外,也建議參與照顧者與家屬訓練課程等支持性團體,改善患者的日常功能與生活適應。
營養層面同樣不容忽視。大江基因精準醫學品牌經理營養師陳怡安指出,基因、飲食及生活習慣均與失智風險密切相關。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氏症的風險基因,與神經元健康息息相關,當神經元數量充足、功能良好,大腦記憶、動作控制與反應能力更能保持敏捷。
她建議,日常多攝取富含抗氧化成分的食物,如莓果、番茄、綠茶及白藜蘆醇(葡萄皮),以守護神經元、降低退化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