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流放的詩人——在儋州讀蘇東坡

筆者於海南儋州東坡書院。(作者提供)

奧地利作家彼得,有句話說,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而小弟人已經在海南島的儋州,想起大詩人蘇軾的坎坷一生,套用相同的語句,不禁要說,蘇東坡的這一生,不是被貶謫,就是在趕赴貶謫之地的路上。

香港周星馳導演的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其中有一句名言,「誰能慘過我?」此話如果應用在蘇東波他宦海沉浮的一生,似乎也不爲過。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詩人韓愈也不是開玩笑,還真的如此。早朝說錯了話,下午就打包行李跑路。而蘇軾也就一路貶來,始終如一,至於發配到邊疆何處?沒有最遠,只有更遠。去過哪些鳥不生蛋的蠻荒之地?蘇軾在64歲臨終之前,寫過一首詩〈自題金山畫像〉,其中有兩句,「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於是就以蘇軾在這三州所創作過的詩詞,隨意列舉一二,嘗試去想像及瞭解,蘇東坡在被貶謫的歲月裡,艱難過程中他所承受的心情。

因爲小弟非中文專業,又只是教番文的,所以選擇蘇東坡詩詞的標準,就是沒有標準,興之所至,歡喜就好,反正就是以我個人留英的背景,看得懂的詩詞就行。蘇東坡44歲時被貶到黃州,待了四年四個月,留下很多有名的詩詞作品,但我都沒有興趣,唯獨有首〈食豬肉詩〉,令人驚豔。因爲流傳到今日,一般人不懂東坡的詩詞,但是東坡肉的美味,名聞遐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詩詞如下,「淨洗鐺,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帶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話說大詩人謫居的生活,有酒肉詩詞相伴,依然過的有滋有味。

黃州即是湖北黃岡,之後蘇軾在59歲來到惠州,就是廣東嶺南,待了四年。有首〈惠州一絕〉:「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在黃州時喝酒吃肉也罷,而今來到惠州,還有許多新鮮水果,如荔枝楊梅等,也是楊貴妃最愛的水果荔枝,每日三百顆也不怕荔枝性熱上火?日常食飲舒適又四時如春,這小日子也太愜意了吧!可能是他的詩詞流傳風行,如此高調的生活言行,也傳到了他昔日政敵章惇的耳中。於是再度將他貶到海南的儋州,此時蘇東坡已經62歲,貶謫到海南的刑罰,僅次於滿門抄斬,而在惠州時,蘇東坡的妻子兒子都已經病逝,此時他到海南,也已經類似滿門抄斬的下場。

之所以選擇儋州,章惇還有個說法,說是蘇軾字子瞻,因爲儋和瞻字型相近,這也說得過去?反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曾被貶到雷州,因爲蘇轍字子由,雷州的雷字,下半正好有由字。反正這是當時的文字梗或者是文字獄之類,拆字的偏旁或者是流行測字算命之說。

62歲的蘇東坡,老年跨海風塵僕僕,來到海南儋州,初到之時,居無室,食無肉,病無藥,出無友。聽起來像是蠻荒之地,瘴癘橫行。但是當地的原住民黎族,熱情溫暖的接待照顧他,他們一起讀書生活,也在當地留下了東坡書院,甚至因爲蘇東坡的教育輔佐和人文培養,後來誕生了海南島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科舉舉人,叫做姜唐佐,傳爲日後佳話。

而蘇東坡在64歲時獲得大赦平反,他也留下一首詩詞叫做〈別海南黎民表〉。此處的黎民,不是一般的百姓,而是真正黎族的人民。節錄其中四句如下,「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遊」。這詩文字淺顯,但真情感人。就說我東坡本來就是海南人,不過是出生在四川,現在要出海北返,就好像有事要出去遠遊一般。意謂要黎族大家,不要擔心,不要傷心難過,如同鄉民孩子要出遠門一樣,也許去去就回,日後還有相見之時。只可惜這一別,竟成永訣。

大詩人蘇東坡說自己是儋州人,何其率真,多麼感人!蘇軾的詩之所以打動人心,包括市井小民如你我,正是因爲真情流露,真實不欺呀!(黎家慶/英文教師)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