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愛心太濃稠」花蓮災區物資爆滿 他籲善意分階段:避免成為負擔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大量物資涌入大進國小,人員忙着整理分配。 中央社
花蓮光復鄉因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災情慘重,來自全臺的愛心物資源源不絕涌入,但現場卻出現「好心卻添亂」的情況。因民衆自發性捐贈物資,有些卻與當下需求不符,造成大量堆積,讓現場工作人員吃不消。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組長楊富民,在臉書提醒善意需分階段,避免造成災難現場的負擔。
楊富民昨(25)日於臉書分享在光復鄉協助捐贈物資情形。提到自己帶着雨鞋、小鏟子、桶子等清淤工具前往,起初被某局處人員白眼,認爲「又是用不到的物資」,但看到物品後,態度立刻轉變,馬上說:「這些我們要!」態度變化之大,讓他很想「白眼回去」。但他也坦言理解現場人員的無奈,「在糖廠那邊,幾乎每分鐘都有一車車的民衆出入,逢人就問物資哪裡捐,捐的物品也不一定是即時所需,真的會造成現場整個動線的困難跟混亂。」
楊富民表示,當下災區的需求瞬息萬變,「上一刻看到要熱食,下一刻就會發現消防、搜救有上千個便當難以消化。」他認爲臺灣人的良善常常滿溢到「濃稠」,就連受災戶都可以被不同志工問上百次相同的問題,「也因爲這樣,我們應該要學習讓善意分階段。」
楊富民提醒,想要貢獻一己之力的人,現階段現場需要人力自備工具協助清除淤泥,若無法到現場,不妨先等等。若想捐物資還沒寄出,也不妨先暫緩,避免送來現場後卻派不上用場。
楊富民建議,災後的援助應該分爲「即時救援」與「中長期重建」兩個階段,當下需求爲人力協助清除淤泥。隨着入秋、入冬,居民後續也將需要保暖衣物、鞋子、書包、課本,及修繕房屋的金援。
他指出,目前光復鄉報廢的車輛估計超過兩三百輛,許多家庭失去交通工具與生計來源。長期爲長者送餐的「一粒麥子基金會」目前有多輛送餐車受損嚴重,「只要想到那些車子是送給許多長輩便當的車輛,就不免感到害怕。」
楊富民說,救災不僅是搶救黃金72小時,災後社區恢復正常功能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資與持續金援。熱心民衆若無法親赴災區,可持續關注中長期重建計劃,選擇在最需要的時間提供對口支援,讓愛心真正轉化爲災民的力量。同時提醒大家,除了花蓮,這回包括高雄、臺東都有嚴重的災情,花蓮加里洞、阿託莫等部落是馬太鞍溪接花蓮溪的溪流彎道,也有嚴重災情發生,這些地方都需要外界救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