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人喊物資涌光復「愛心太濃稠」! 曝真正需求
圖爲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重大災情,大批國軍官兵進入光復市區,清除街道上厚重的淤泥。(資料照/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造成光復鄉市區嚴重災情,被洪水沖毀的馬太鞍橋只剩下橋墩矗立在滾滾泥水中。(中時資料照/範揚光攝)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市區,許多志工紛紛前往災區支援,一羣志工26日在物資站中忙着整理各式生活用品。(範揚光攝)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市區,許多志工紛紛前往災區支援,一位志工26日在物資站中忙着整理大批衣物。(範揚光攝)
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光復鄉,除各縣市及國軍紛紛搶進救災,還有熱心團體、志工、物質紛紛涌入,不少人自發到場幫忙。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組長楊富民昨(25日)在臉書透露,在糖廠那邊幾乎每分鐘都有一車車的民衆出入,逢人就問物資哪裡捐,捐的物品也不一定是即時所需,真的會造成現場整個動線的困難跟混亂,因此他呼籲,臺灣人的良善常常滿溢到「濃稠」,但也因爲這樣,應學習讓善意分階段。
楊富民昨在臉書提到,24日帶了一些工具去光復,原本被某局處的人白眼,說「不要再給用不到的物資了」,後來看到其實是雨鞋、小方鏟、桶子,馬上說要,態度變化之大,讓他想要「白眼回去;但他也能體諒現場人員,也沒有想要苛責這件事情,因爲在糖廠那邊幾乎每分鐘都有一車車的民衆出入,逢人就問物資哪裡捐,捐的物品也不一定是即時所需,真的會造成現場整個動線的困難跟混亂。
楊富民說,在災區的需求,可能上一刻看到要熱食,下一刻就會發現消防、搜救有上千個便當難以消化,「臺灣人的良善常常滿溢到『濃稠』,真的是濃稠,物理性的跟心理性的,就連受災戶,都可以被不同志工問上百次相同的問題。但也因爲這樣,我們應該要學習讓善意分階段。」他建議現在還沒捐贈物資,若想要幫忙的,現場需要人手幫助家戶清淤泥(自備工具)是一個選項,但若無法到現場,不妨先等等。
楊富民建議,當地的孩子會需要新的球鞋、新的衣服、新的書包、新的課本;許多家戶的衣服、家當,都被泥水帶走,再沒多久就要入秋、入冬,也會需要保暖,昨天在現場最常聽到居民們說的,「都是他們家空了,真的物理性的空了」,且他認爲光復鄉內報廢的車輛少說兩三百臺,居民的交通接下來面對的不僅是斷了的馬太鞍大橋,還有真的喪失交通能力的事實。
楊富民也說,尤其看到一粒麥子基金會的送餐車整排停在光復火車站鄰近的停車場沾滿泥沙,不確定損壞狀況,但是隻要想到那些車子是送給許多長輩便當的車輛,就不免感到害怕,災害過後恢復正常的社區功能還需要大量的時間、物力,跟金援。該篇貼文曝光後,已有超過5000名網友按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