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資料中心融資需求飆

亞太地區新興AI資料中心正待大量投資,傳統融資模式將隨之改變。標普預計,除了傳統資金來源,企業將更依賴「另類資本」。圖/freepik

亞太區資料中心資本需求

受益於AI技術進步、雲端運算應用和數位化的龐大需求,AI相關資本支出熱潮正持續,資料中心投資建置顯現在最前緣,更大幅跑贏其他產業的投資。標準普爾全球指出,不僅美國多個重點地區,亞太地區對資料中心的需求亦在飆升,需整備的預算也隨之飆升,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地的新興AI資料中心正待大量投資。

國際房地產經紀業Cushman & Wakefield預計,未來五年位於亞洲的AI資料中心,投資資金將超過1,000億美元。在全球範圍內,標普估計,資料中心的年度基礎設施資金和融資需求,將從2025年的930億美元成長86%,屆至2028年達到1,730億美元。

美國爲首的已開發經濟體,在建設和營運AI資料中心的經驗相當豐富,OpenAI、甲骨文和軟銀聯手的星際之門(Stargate)計劃,近日表明一次要五個資料中心興建案啓動。亞洲新興經濟體在各國政府公部門預算推動下,更是目標發展的區域。標普全球市場情報研究顯示,2024年至2030年期間,亞太地區的資料中心容量將以16%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

標普全球金融服務評等部認爲,爲實現這一目標,傳統的融資模式將隨之改變,過去對股權和銀行貸款的依賴,將朝向多元化的融資策略。標普預計,AI資料中心激增需要新的資金來源,除了傳統資金來源,企業將更依賴「另類資本」,此趨勢在美國和歐洲已經出現。

擁有成熟法律管轄權的成熟市場,例如澳洲、日本和新加坡,可能會效仿美歐市場探索結構性融資,特別是AI資料中心的資產支援證券(ABS)。而專案融資和私人信貸,亦會是低度成熟市場的替代資本來源,市場或具有建設風險或非標準結構的資產。如臺灣會透過REITs和基金等平臺,有助於營運投資組合的資本循環數據中心。

標普指出,亞太地區資料中心營運商過往受限於經營規模,或是頻繁利用股票市場,因此融資需求較低,分析師審視七家亞太區最大的上市資料中心營運商,其總資本結構中只有9%包含債券、債權證和強制可轉換債券等債務工具,與美國成熟業者形成鮮明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