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醫曝減重失敗的關鍵

肥胖症衛教大使邰智源今日(15)出席記者會,提醒民衆BMI≧27,應儘速諮詢專業醫師。(杜宜諳攝)

臺灣每2人就有1人過重或肥胖!醫師指出,減重失敗可能並非意志力不足,而是「荷爾蒙」作祟,腸泌素失調、壓力大引發皮質醇,會導致食慾增加、脂肪堆積,爲體重管理2大不可控因素,可就醫尋求專業協助,透過藥物治療,結合生活型態調整,擺脫肥胖症困擾。

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說明,BMI大於24爲過重、大於27就是肥胖,成年男性腰圍大於90公分、女性大於80公分,則屬於中央型肥胖症,要小心內臟脂肪過多,當脂肪囤積在肝臟、胰臟、肌肉等器官,會增加罹患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風險。

臺灣肥胖醫學會15日舉行BMI?27病得不輕記者會,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右起)、肥胖症衛教大使邰智源、臺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高湘涵一同出席。(杜宜諳攝)

林文元表示,肥胖症成因複雜,荷爾蒙、壓力、基因等都可能造成肥胖。根據2022年全臺肥胖認知調查,有9成民衆自覺最近一次減重失敗,但正在減重的民衆,僅不到15%尋求醫師協助。

臺灣肥胖醫學會秘書長高湘涵指出,許多人認爲少吃、多動就能瘦,但肥胖症成因複雜,即使做好生活型態管理,減重過程還可能面臨2大不可控因素,也就是無法控制食慾、脂肪堆積問題,導致效果不如預期,需要更積極治療,尋求醫師專業建議。

高湘涵說明,飽足感是來自腸道荷爾蒙「腸泌素」向大腦傳送「飽」的訊號來抑制食慾,當腸泌素作用下降,與大腦溝通失衡,就可能增加食慾;長期面臨壓力,也會引發壓力荷爾蒙「皮質醇」,進而增加食慾、促進內臟脂肪堆積。

肥胖症衛教大使邰智源今日(15)也出席記者會,被封爲「全臺最懂吃」的他表示,「愛吃是本能,控制體態纔是修行」,要享受美食又要維持體重,就需要多管齊下,他自己靠運動、每天10點前睡覺、晚上7點前吃完晚餐等,維持規律生活習慣,但若無法單靠生活習慣減重,就應尋求專業協助。

林文元指出,肥胖藥物治療邁入「新型腸泌素」時代,不僅能抑制食慾,更能改善異位脂肪堆積,可與醫師討論個人減重計劃療程,定期追蹤。研究顯示,新型腸泌素治療患者逾一年後,體重降幅有機會達2成、部分患者腰圍減少超過10公分。

林文元提醒,除了用藥減重,平時養成健康生活型態,更是長久維持體重、防止復胖的「根基」。若BMI≧27,應儘速諮詢專業醫師,找出肥胖症成因,調整飲食、運動、搭配專業醫學診斷介入,遠離健康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