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罷免投票 陸學者這麼說
第11屆立法委員及新竹市第11屆市長罷免案26日投票,臺北市民衆前往投票所投票。(趙雙傑攝攝)
大罷免首波投票在今(26)日正式登場,大陸學者也在關注、也有話說。上海政法學院講師、上海交通大學臺灣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王曉笛今表示,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大罷免」只會空耗精力,在轟轟烈烈之後,臺灣固有的問題仍在,社會中的政治極化進一步固化。
王曉笛今日在陸媒《觀察者網》撰文,並評價臺灣大罷免運動爲「現代政治史上值得被濃墨重彩的計劃」。王曉笛形容,罷免雖是稀鬆平常的政治現象,但加了個「大」字,就讓一件日常變得顯眼。
王曉笛進一步說明,此次大罷免的規模和體量,勢必對臺灣未來一段時間的政治走向帶來深刻影響,也成爲觀察臺灣政治變遷的風向標。
王曉笛也以太陽花學運爲對比,指出此次「大罷免」有兩大特質,第一是,太陽花學運中的知識份子、學生的聲量較大,而「大罷免」的罷團則以素人蔘與色彩較重。王曉笛也形容,有民團的參與,而民團本身又是「聚在一起的選民」,由於對手不是「個人」,讓國民黨的許多回擊,都像是打在了棉花上。
王曉笛認爲,從務實的角度來看,「大罷免」讓臺灣進入政治撕裂;在轟轟烈烈之後,「臺灣固有的社會問題依然還在,反而社會中的政治極化進一步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