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能活在虛幻中 必須面對川習會的現實交易!
▲川普的核心外交邏輯是:先讓中國在貿易、技術、芬太尼、朝鮮問題上有所讓步,再談臺灣議題如何處理。(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陳國祥/前《中國時報》總編輯、前《中時晚報》社長
美國總統川普本週將在韓國釜山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會談,這是川普重回執政後首度與習會面,會談主體除了美中經貿的重大議題之外,預料也將涉及臺灣問題。各方高度關注川普是否將爲美國利益去迎合中共的意旨而損害臺灣利益?
「美國會爲民主而戰」? 對臺灣而言是一枚危險牌局
川普與中國的交鋒與協商,意味着美中關係進入全新的也更加對峙的階段。全球力量版圖將因此快速重排,臺灣若仍在意識形態的鏡花水月中漂浮,是否真的誤信有可靠的盟友可爲倚?我們的外交是否對接了現實?我們是在看清冷酷現實,還是在與幻想爲伍?若繼續沉迷於「我們是民主堡壘、盟友必挺身而出」的戲碼,臺灣是否終將爲這場幻覺付出代價?
美國本來就不是臺灣無條件的保護,川普當政尤是如此。所謂「美國會爲民主而戰」,只是浪漫幻想,在現實國際政治中是一種奢侈。華府的支持從來基於利益與風險衡量,而非信念與義務。
美國戰略專家Lyle Goldstein 最近在時代雜誌發文指出,臺灣可能不是「最好戰地」(good ground)。換言之,美國並不是必定會爲臺灣付出生命與鉅額成本的國家。他提醒,美國必須設限、必須現實,而非沉迷情懷。當美中坐下談判桌,臺灣其實是可被交換的籌碼,而非不可動搖的基石。
川普迴歸後,這一點尤爲明顯。他的核心外交邏輯是:先讓中國在貿易、技術、芬太尼、朝鮮問題上有所讓步,再談臺灣議題如何處理。
對臺灣而言,這是一枚危險的牌局。如果我們以爲只要高喊支持、只要標出反中立場,就能確保美國不會丟棄我們,那就是一廂情願,錯得離譜。當華府選擇交易式外交,把「臺灣是否值得投入」作爲評價標準;美國可能選擇放棄,亦可能選擇調整支持。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中,賴政府卻繼續用政治宣示取代務實策略。「去中化」、「主體性」、「民族意識」的強調,讓內部支持沸騰、讓媒體報導熱烈,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外交的目的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維持國家生存的空間。
Goldstein就批評臺灣政府代表在華府說的比做的多,他甚至將臺灣代表的語調比作「像2021年的基輔政府」,他指出臺灣政府自信滿滿,認爲「多給我們幾批武器,北京必定不敢動手」。這種想法就在美國政策圈中被視爲魯莽。
賴清德的魯莽不是僅僅語言問題,而是對戰略現實的飄移。當把最大風險、最大對手、最大賭注講成口號,而用「民主堡壘」標籤掩蓋策略的脆弱,同時把以國會決議、各州友臺行動、議員訪問作爲外交主體,而非跟美國的實質安全對話與軍事防備,則顯示臺灣善於造勢,但不擅於守護與進擊。
賴政府的外交操作過度依賴美國,卻缺乏自身防衛體系與策略支撐。當美國開始懷疑臺灣是否值得投入時,我們就站到了懸崖邊;兼而以象徵性外交替代真正對話與準備。州議會友好決議、城市互訪雖有象徵意義,但對於防止兩岸危機、對於美中談判桌上的籌碼價值,幾乎是零作用。
更嚴重的是,挑釁性敘事過強、穩定信號過弱。臺灣若在兩岸議題上大量使用強硬言論、宣示路線,而未同步展現降低誤判、維持現狀的意願,那麼對岸、對美都會視其爲風險來源,而非穩定可信的夥伴。
▼北京的對臺策略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具體。中國大陸既不完全放棄動武,也不急於大規模開戰。它的目標是在維持現狀下逐步改變現實。(圖/翻攝 央視、新華社)
臺灣若把信任寄託美國 終有一天被迫接受別人做出的決定
在這樣嚴峻的邏輯裡,北京的對臺策略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具體。中國大陸既不完全放棄動武,也不急於大規模開戰。它的目標是在維持現狀下逐步改變現實,從經濟併吞、軍事演習、外交孤立,到誘使臺灣內部分化,削弱臺灣「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大陸的策略是一種漸進式奪取主導權。
Goldstein在其軍事分析中指出,中國已將對臺作戰納入大規模登陸攻擊規劃,並把臺灣海峽視爲「下一場大戰的主戰場」。
北京知道,時間並非完全站在自己這邊,但更加不會站在臺灣這邊。因此,它在與美國談臺灣問題時,提出的框架是「只要你不讓臺灣走得太遠,我就不急於實施武統」。
換句話說,中國願意讓步,但目標是在談判桌上先固定臺灣的選擇空間,而非等待臺灣再下一步挑釁。當臺灣執意強化主體性敘事、挑戰現狀,對岸就有理由加速戰略進程。
爲了臺灣的安全與長遠發展計,臺灣必須承認,美國的支持不能視爲理所當然,更不能視爲無限期的安全保證。真正能保護我們的,是讓世界相信我們是穩定的夥伴而非激化者。美國若認爲臺灣將拖其入戰爭或製造風險,其支持便會收縮,其承諾將變得有條件。
其次,臺灣必須修正賴政府過度政治化、象徵化的外交方式。外交不是秀場,安全不是選舉。政府應把重心移向,強化防衛能力、提升情報與危機溝通、降低兩岸誤判機率、與美國進行真正的安全對話,而非僅靠新聞報導與公關活動,維持象徵地位。
這不是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一場國家生存與國際秩序之爭。臺灣的角色若只是「民主前線樣板」,那麼當局勢需要做出讓步時,我們反而成爲他人談判桌上的籌碼。臺灣不能在沉迷在「只要喊出主體性與民主價值、美國就會立即反應」的虛幻信仰中,這是在下注一場高風險的外交賭博。
臺灣不能再活在幻影中,不能再把安全寄託給他國、也不能把外交變成選舉操作。真正能保障國家安全的,是可信賴、具有預測性的策略;不是高喊、不是宣示,而是實質行動。
臺灣必須讓世界相信,我們不僅願意爲和平負責,也有具體方法促進和平,還要有能力爲自身防衛。賴政府最需要的是讓世人想像臺灣是區域穩定的貢獻者,而非衝突的觸發點。
這意味着在內政與選舉邏輯之外,臺灣需要回到國家戰略邏輯—「我們不能再把命運交給別人,也不能再靠夥伴的激情」。當美中在下一輪談判中把臺灣議題放上臺面時,臺灣若沒有準備好,我們就將不是談判者,而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臺灣不能再賭下去了,若繼續把信任寄託在美國,繼續以政治宣示取代防衛現實,繼續讓北京改變遊戲規則與戰略態勢,那麼終有一天,我們將被迫接受別人替我們做出的決定。
國家的未來,不能建築於他國的慈悲之中,更不能依賴口號維繫。臺灣需要清醒的頭腦,而不是虛妄的信仰。只有這樣,臺灣才真正有資格追求自己的明天。
▼臺灣不能再活在幻影中,不能再把安全寄託給他國、也不能把外交變成選舉操作。真正能保障國家安全的,是可信賴、具有預測性的策略;不是高喊、不是宣示,而是實質行動。(圖/記者湯興漢攝)
►思想可以無限大-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加入「雲論粉絲團」看更多!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美麗島電子報」,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或點此投稿,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